今天有伙伴们打电话给我,问我看了深圳物流博览会,都有哪些体会?
说实话,虽然参展的人比观展的人还多。但是一个物流博览会,就是我们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窥一孔而知全豹。我就来说说我的一些小小的体会。
1、 传统货代少了
整个展馆一眼望到头看过去,传统货代参展的明显少了许多。即使有在现场看到几家参展的传统货代,展位面积普遍也是比较小。
从这个现象至少可以看到传统的货运代理模式的公司变少了。大家都在积极寻求转型和突围。也不排除有些人已经改行了。
从参展的目的来说,大家要么是为了宣传自己公司的品牌和产品,要么就是为了去寻求潜在的客户以及商机。
作为产品渠道高度同质化的传统货运代理模式,很难有一个比较抢眼的品牌辨识度和行业标签。最终参展所获得的效果大多可能并不十分理想。这也是导致传统货代参展数量变少的一个原因。
2、 多了许多新面孔
看到不少做欧洲铁路运输的参展商。而且还有不少都是来自中亚以及独联体甚至东北欧国家的外企。看来在国家一带一路带动下的中欧班列发展十分迅猛。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沙尼亚、俄罗斯等许多欧洲国家的物流展团阵容庞大。许许多多的国外清关行、派送公司、国家邮政、保税仓储等都来了。
如果是在国内做指定货的公司或者一些专线公司,看完之后会是啥感觉?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跨国界的信息不对称正在逐步消失。获取国外的渠道资源正在变得越来越容易。而且不少的国外渠道商也将触手直接伸向了中国国内的终端客户。
3、 平台化企业多了
很多展位布置的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不少的都是供应链企业,其中不乏上市公司。这说明整个深圳的供应链产业的发展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
为客户提供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外加金融配套服务,一站式的平台化企业正在大量增加。
依托互联网为基础,我们看到了不少的物流共享模式的平台出现。有专门做车辆资源整合的,也有做线路资源整合的,还有做整个产业链条上下游整合的。共享物流模式正在异军突起。
4、 产业抱团趋势明显
有一个很大的展区,全部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供应链企业。他们组建了一个产业联盟基金。当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竞争对手之间不仅只有竞争,也会有合作共赢的可能性。
一方面处于行业规范良性发展的考虑,大家共同自律。另一方面也可以集中各自的优势和资金,去共同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行业内部的大型公司共同成立行业基金,去寻求一些优质的项目来进行投资。
如今的企业以及组织架构更加的扁平化。大鱼不一定都要吃掉小鱼。鱼与虾米共存的跨境新生态也许会更加健康。合作共赢的理念正在被践行和诠释。
5、 行业科技化水平提高
在顺丰、京东等展位上,运送货物的无人机、智能分拣设施、搬货机器人等许多新玩意儿,看的人眼花缭乱。
不少的物流软件企业、纯电动货运车辆、环保型物料等等。都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物流行业这些年所发生的巨大科技变革。
6、 跨境电商服务企业扎堆
这年头跨境电商的热度,带动了其周边的配套服务商的迅速增加。FBA、专线、小包、海外仓等相关服务商一大堆。
整个贸易形态的巨大变革,对于国际物流形态的演变影响深刻。而且不少的传统货代都把宝押在了跨境电商物流上面。
7、为嘛越来越焦虑了?
我看到很多的去观展的伙伴们,逛了一圈之后就出来了。我顺便采访了几位。问他们啥感受?
“里面的要么就是例如港口、码头、保税区、机场、航空公司、船公司一类的上游巨头企业,感觉离自己目前所从事的业务距离比较遥远。”
“还有不少的展台上都是老外,而且很多都是美女呢。可是想想自己实在拿不出手的外语,索性还是拿上一本资料就直接走过了。”
作为内行的我们,进去逛了一圈之后,没看出太多的门道,却平添了几分焦虑。
因为行业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我们总担心自己当下的生意会被新的模式所取代。更焦虑的是不知道下一步的路在何方?
8、 渠道为王的时代,如何创建跨境物流自品牌?
不少的中小货代其实迷茫的不是怎么找客户。而是发现现有的代理模式,普遍面临产品同质化、利润极限化、模式边缘化。
到底如何才能创建属于自有的渠道,避开行业底层同质化竞争的怪圈,打造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行业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