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年的中国外贸大幅超出年初的预期,在逆势中创下了历史最好纪录。

1月14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外贸进出口从2020年6月份起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全年进出口、出口总值双双创历史新高,国际市场份额也创历史最好纪录,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外贸企业经历了年初的停产困顿、订单暴跌,也经历了年中的出口转内销、转产其他产品等逆境求生,更经历了年末的出口爆单、货柜荒、天价海运费、汇率上升等逆风翻盘。

在这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2020年,中国外贸热点频出,这也是中国经济稳住基本盘后、逆势进击的生动脚注。

防疫物资出口“井喷”

在1月14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介绍,2020年我国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医疗器械药品合计增长了31%,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9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3月份至年底,全国海关共验放出口主要疫情防控物资价值4385亿元,其中口罩出口了2242亿只,价值3400亿元,相当于为中国以外的全球每个人提供了近40个口罩。这其中包括医用口罩650亿只,占口罩出口量的三成。中国还出口了防护服23.1亿件,包括医用防护服7.73亿件;护目镜2.89亿副,外科手套29.2亿双。这些产品为医护人员等疫情防控人员做好自我防护提供了保障。

在医疗器械方面,中国出口了呼吸机27.1万台,其中无创呼吸机21.2万台;病员监护仪66.3万台,红外测温仪1.19亿件。此外,出口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10.8亿人份,为新冠病毒检测工作提供了支持。

李魁文介绍,防疫物资的出口有力支持了全球抗疫斗争。中国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的作用,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尽己所能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

2020年3月至年底,全国海关共验放出口主要疫情防控物资价值4385亿元,充分展示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全球抗疫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以来,大量外贸企业在疫情之下,迅速转产防疫物资。东莞市佳睦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业务主管Helen Feng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由于大量餐馆停摆,这家以打包盒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公司在4月前遭遇了重挫,不过该公司迅速调整了生产线,改产防护面罩,后者在其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达到40%。“,2020年我们的外贸应该能做到八九千万元,实现正增长,但如果没有出口防疫物资的话,我们的传统业务可能会出现大幅下滑。”

同时,为严把出口质量关,3月31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有序开展医疗物资出口的公告》(2020年第5号),着力加强医用口罩等5类医疗物资出口质量监管。4月25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疫物资出口质量监管的公告》(2020年第12号),重点强化非医用口罩出口质量监管。

这虽然在当时的防疫物资出口企业中引发轩然大波,但规范了出口秩序,保障了防疫物资出口的质量。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防疫物资出口大增,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本身是防疫物资产品生产大国,不论口罩、防护服,还是呼吸机,中国产能在全球均处于举足轻重地位。

另一方面,疫情发生后,中国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即便在国内防疫物资也很紧缺的背景下,也未限制口罩、呼吸机等物资的对外出口。二季度以后,中国产能迅速恢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中国出台了不少措施,保证这防疫物资贸易的畅通,这为国外的抗疫防疫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宅经济”出口爆发

此次疫情对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不少生产生活活动转向线上,这使得笔记本电脑、手机、家居电器等“宅经济”产品需求大幅增长,并促进了相关产品的出口。

李魁文介绍,2020年我国出口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家用电器合计增长了22.1%,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3个百分点。

2020年,中国笔记本电脑、家用电器、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分别增长20.4%、24.2%、41.5%。中国出口“宅经济”产品2.51万亿元,增长8.5%。

“客户一单要买全套家具,因金额太大,分四次才完成了付款。”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佛山某家具商家员工许晴正忙着处理一件棘手的事,一对法国夫妇在线上购置了一整套中国家具,因金额超限,当地银行怀疑他们的信用卡被盗刷,在付款时强行冻结了交易。

她介绍,近日海外多国单日确诊人数再创新高,随着疫情的反扑,多国正再度掀起一轮新的囤购潮,同时由于居家办公在国外成为常态,来自中国的家具正成为国外抢购的重点。

在“中国家具之都”佛山和“椅业之乡”浙江安吉,整个产业链正迎来一轮前所未有的超级行情,订单暴增、配件供不应求等消息不绝于耳。家具企业也一扫疫情的阴霾,开始加班加点生产运输,招工扩产。

在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上,2020年9月份,平台上大件家具销售额同比暴涨3倍,居家办公椅在欧洲销售额暴涨500%,沙发销售额同比上涨超200%,大型室内灯具上涨超50%,紫外线杀菌灯同比增幅近200%。

除家具、灯具外,其他宅家品类也出现暴涨。比如,法国人大量购买植物灯“宅”家种菜,这一品类同比增幅达129%。疫情同时拉动DIY热潮,DIY木工小电锯同比增幅258%;烘焙用具、咖啡用具在法国也分别有50%和150%的增长。

而线上外贸平台阿里国际站近日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家电行业累计交易额同比增长200%,细分品类中,空气净化器、空气炸锅、面部护理小家电以及冷柜的需求量同比增长均超过200%。

2020年4月起,中国空气净化器出口数量和金额连续8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2020年前4-11月,空气净化器累计出口订单同比增长783%,为去年同期的8.8倍,累计GMV同比增长927%,为去年同期的近10倍。

出口转内销稳住基本盘

应该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外贸行业2020年都取得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疫情之后的中国外贸复苏并非全行业的整体复苏,而是存在明显的行业分化。其中,口罩、呼吸机等防疫物资,家具家电、健身器材等居家产品,以及与线上转型相关的电子产品出口表现最为强劲。然而很多外贸企业的订单确实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冲击。

Helen Feng说,疫情发生后,外贸的行业分化非常明显。“在东莞这边,原来做服装、鞋子、女包等行业的工厂,现在基本上都是停业的状态。但是,做防疫物资、家具、自行车、3D打印机的工厂订单却出现了暴增,他们的排产非常繁忙。”

张家港市科恩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华对此深有同感,她表示,长三角很多家具家电、生活日用品的出口订单增长迅猛,但她所在的这家以塑料挤出机为主要产品的公司,2020年的外贸订单甚至不及往年一半。

在此背景下,出口转内销是稳住外贸基本盘的关键。

身为“鞋二代”,意万达鞋业总经理贺飞在2020年面临着数十年来未有的变局。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创立于1995年的这家鞋业外贸企业在过去20多年来90%的订单依赖出口,而在疫情冲击下,其外贸订单损失了九成以上。2020年3月份,这家外贸工厂开始了出口转内销的尝试。

“我们在做内销鞋子的研发,现在国内市场主打淘系、微供(微商)和大市场(批发市场),转做内贸后,两个月的营业额已经突破了一千万元,平均每天交易额在10万元左右。”贺飞说。

这家企业是2020年众多选择“出口转内销”的外贸企业中的一个。据内贸批发平台1688统计,自2020年4月以来,该平台在2个月内接收了超过4万家外贸工厂入驻,新增交易额超过500亿元。截至8月,中国已有37万外贸工厂在该平台上拓展国内市场。

在双循环大背景下,商务部等部门在出口转内销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

出口集装箱一柜难求

2020年先抑后扬的中国外贸大幅超出预期,这导致外贸航运领域出现一系列始料不及的极端状况,缺箱、爆舱、甩柜、塞港、天价运费、摇号订舱等前所未见的现象频频曝出,成为横亘在外贸企业面前最大的难题。

目前,中国外贸正面临一场愈演愈烈的“货柜荒”,外贸复苏之下,中国出港货轮纷纷满载而去,然而返港货柜寥寥,据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数据,中国每出口3个集装箱只能返回1个。国内集装箱严重短缺,以致于大量外贸工厂开始自行限产,而大量空置集装箱却在海外堆积如山,造成塞港。

“商家的货早都备好了,但是迟迟拿不到货柜,无法运出。现在不论是上海宁波,还是盐田、广州,所有港口都缺柜。”

2020年12月3日,东莞市佳睦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业务主管Helen Feng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其计划运往美国的一批货再度被延期。“本来说好是12月3日到,但船开到纽约港附近,被告知港口已严重堵塞,无法靠岸,现在延长一周左右几乎是常态,洛杉矶港口更是已经处于瘫痪状态。”

“11月我们要出口5柜货,指定货柜代理订了两周都订不到。”张家港市科恩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这家主产塑料挤出机的工厂出口的机械零件较大,需要40尺高柜,而后者在市面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短缺。

根据Container xChange 最新的集装箱可用性指数报告,目前中国40英尺集装箱可用性仅为0.05点(0.5为荣枯线),而去年同期为0.63点,中国各大港口的集装箱可用性均创下历史低位。

当前,全球集装箱码头正呈现这样一幅吊诡的图景:太平洋这端,中国青岛、连云港、宁波、上海等港口正因集装箱极度缺乏而陷入作业延误的困境;而在大洋彼岸,欧美多个港口却由于集装箱暴增,超出了处理能力,导致港口堵塞。

中国外贸航线的主要目的地是欧美、东盟、澳大利亚等地,因近期疫情反弹,上述区域不少货主无法正常从港口提货,甚至有些货物到港后被拒收,造成越来越多的集装箱在港口无序堆存,进而塞港,而这又导致船舶无法按期靠岸和离岸,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据美国港口卡车运输协会统计,仅洛杉矶和长滩港,就有10000-15000个集装箱被滞留在码头,两港的候港时间也达到难以想象的20天以上。

不仅是美国,近日,澳大利亚、英国等地的集装箱压港也日益严重,有统计显示,仅澳大利亚的空集装箱数量就超过5万个,英国最大、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费利克斯托港也出现了严重的塞港现象。

为应对外贸集装箱短缺问题,中国的集装箱制造全产业链开足了马力。中国拥有全球96%以上的集装箱产能,集装箱年产销量大概在200-300万TEU,新造箱在存箱规模中占比10%-20%。

对集装箱企业而言,2020年经历了一轮“过山车”式的行情。5月之前,企业几乎没有新增订单,而到6月之后,随着中国外贸快速恢复,港口空箱迅速消化,新箱订单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

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介绍,集装箱订单从7月份开始陆续增加,8月标准干货箱产量较7月份增长100%,9月进一步增至30万TEU,月产箱量创下近五年来最高,10-11月也维持着这种高产出水平。

中国的集装箱工厂也在一个月中从停工停线迅速切换至满负荷生产状态。目前,工厂的生产工时已从单班8小时上升到11小时,各工厂纷纷扩大人员招聘,部分工厂把单日生产效率提高了60%以上。

外贸海运价格连创新高

与此同时,海运费在半年之内激增数倍,连创天量记录,并大幅挤压了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

根据1月8日波罗的海每日运价指数,亚洲至美西、美东运价环比上周上涨1.5%、8.5%至4263美元/FEU、5862美元/FEU,美线运价去年9月中旬横盘至年底后本月持续上涨;亚洲至欧洲、地中海运价环比上涨10.6%、4.0%至7731美元/FEU、7383美元/FEU。

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20年12月31日,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为1658.58,全年上涨了84.8%。

“原来欧洲线(厦门到欧洲)的海运费是1200美元,现在涨到近6000美元,翻了5倍。美国线(厦门到洛杉矶)的海运费涨到5200美元,而往年也就1000多。一些近洋航线,比如到菲律宾日本,以前都是零运费,现在海运费基本上也需要700美元。近日,市场上更是出现了1万美元的天价海运费。”漳州一家日用品公司销售经理刘华介绍。

涨价仍在持续,以至于部分货代不太敢报价。“以前海运费一个月内都不会有太大波动,而如今一天一个价,今天报的价,明天就变了,甚至九点报的价,十点就又不同了。”上海一位货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订柜难、高运价正在大幅挤压出口商的利润空间,压制订单的增长,不少外贸工厂甚至开始自行限产。

“现在我们拿到一个箱子的成本差不多比往常要翻一倍左右,成衣是一个低利润的行业,运价过高对我们压力非常大,原来可能微利的东西,现在仅仅是保本,甚至略微亏损一点。”东方国际创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五业务部经理何巍说。

线上外贸出口翻番

疫情也加速了中国外贸向线上迁移。疫情之下,中国连续两届广交会都在线上举行,而无论是B2B、还是B2C,多个跨境电商平台都出现了翻番式增长。

1月13日,线上外贸平台阿里国际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平台实收交易额按美元计价同比增长101%,订单数同比增长翻番。2020年,平台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100%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成为线上最大出口市场。从国内看,深圳、广州、金华、东莞、宁波五所城市的出口交易额均实现翻倍增长。在产品上,交易额前五的行业分别为机械、家居园艺、消费电子、美妆个护和服装。特别是与疫情宅家相关的品类迎来爆发。

“疫情如同催化剂,加速了传统外贸商家转型到数字化新外贸的赛道上。”阿里国际站总经理张阔表示,疫情虽然阻断了线下贸易,却也是教育市场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契机。从6月份开始,平台的核心数据指标均实现三位数增长,年累计交易额也实现翻倍。

此外,海关总署数据显示,部分线下交易也因疫情原因转至线上,2020年跨境电商增长迅猛,2020年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验放进出口清单同比增长63.3%。

刘华认为,如今愈演愈烈的“货柜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商出口的暴增。

她表示,传统的出口物流需求是基本稳定的,最大的变量就是电商出口。“2020年大量工厂转向线上,这带来了很大的市场增量,往年能接10万单的工厂转到线上很可能接到了20万单。现在我们公司电商订单在整个外贸订单中的比重已接近80%,线上订单比预期的要多得多,但市场上柜子却没准备这么多。”

自行车、摩配出口“爆单”

随着境外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再度飙升,全球范围内选择自行车出行和健身的人群大幅增长,加上部分国家政府的补贴与鼓励,中国自行车海外销量出现了激增。

阿里国际站数据显示,自行车GMV连续6个月同比增速翻番,10月订单量更是比去年增长了220%。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墨西哥、法国、荷兰、秘鲁、菲律宾分别位列交易额前10名。

前期各国解除封锁后,海外消费者已将本地自行车库存消化殆尽,而在生产端,海外大量工厂停工,零配件供给不足,于是海外进口商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11月上旬出运的现货已经被一扫而光,市场仍然火热,目前海外的零售价比出厂价已经翻了5倍左右。”

11月17日,上海凤凰进出口有限公司业务总经理骆掠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境外疫情反扑等原因,中国自行车在海外销售再度出现“爆单”。“目前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7月,很多人担心拿不到货,现在都是直接下明年的订单。预计未来一年的订单量都不会缩减。”

“凤凰的七条生产线已经开足马力,为了赶订单,现在经常都会加班到深夜。”骆掠告诉记者,10月底,上海凤凰并购了天津爱赛克和天津天任两家自行车厂,这将实现产能的大幅提升。“目前凤凰正在加大招聘人才的力度,从生产制造端、到营销,再到管理,都在招人。”

在骆掠看来,疫情培养了海外用户骑车出行的习惯,这轮行情可能会持续到2022年。

他表示,受疫情影响,全球范围内选择自行车出行和健身的人群大幅增加,自行车销量明显上升。而前期各国城市解除封锁后,消费者出于安全和健身考虑,已将国外的自行车库存全部消化,重新储备库存需要几年时间,预计未来几年,国外自行车都将迎来一轮不错的行情。

而近期海外疫情再度出现反复,更是激发了消费者抢购中国自行车的热潮。

中国自行车海外“爆单”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海外工厂停工,自行车零配件供给受阻。“疫情导致国外的工厂停工或者倒闭,海外所有自行车的零配件都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况,只能使用中国制造的配件,现在很多客户都跟凤凰提出,希望用国产的零件来代替海外零件。另外,因为暴涨的销量,以往依靠海外零配件的供应商从中国工厂拿到货源也挺难。”骆掠说。

作为自行车产销大国,中国生产了全球70%以上的自行车,拥有从零部件到组装整车的完整产业链,成熟的配套产业,稳定的技术工人,加上疫情后有序的复工复产,使得中国成为稳定全球自行车供应的“中流砥柱”。

同样爆单的还有中国汽摩配行业。贵州轮胎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邝丹介绍,他在9月采购节上2个小时的直播就谈了120万美元的新客订单,由于海外工厂受疫情影响没有开工,中国轮胎行业出口正在迅速升温。

印度等国订单转至中国

疫情中各国经济复苏并不同步。中国在控制住疫情之后迅速实现了复工复产,而不少其他国家疫情不断反复,近日更有加速反弹的苗头,部分国家工厂被迫停产,生产链出现断裂,这些国家的市场供应只能通过进口来解决,国际市场对中国贸易的依赖度有所加强。

另一方面,疫情以来,各国刺激经济的举措也并不相同。欧美更多侧重于刺激消费端,而中国更注重供给端的复工复产和产业链的完整。

在此过程中,全球制造业有向中国回流的趋势,比如印度、孟加拉越南等国家的部分外贸订单正在向中国转移。

河北高阳荣天纺织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王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2020年9月以来其外贸订单暴增,做工厂20年的他还没有遇到过这么火爆的行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印度订单开始转向中国。

9月以来,印度多家大型出口纺织企业因疫情无法保证正常交货,已有多个本来在印度生产的订单转移到中国生产,也有部分接单的工厂开始在中国直接采购。中国的纺织厂长们开始频频接到多个来自印度的订单。

浙江金华的家纺工厂横岗家纺近日在1688这一内贸批发平台上接到了国际品牌ZARA的订单——几十万条桌布,这占到2020年以来该公司总产量的60%,接单后其营业额比去年同期暴涨了5倍。

“这些桌布之前都是在印度生产的,没想到ZARA会来,以前不敢想,从没见过这么多订单。”横岗家纺总经理舒介武说。

在商务部2020年10月14日的媒体沟通会上,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回应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明显。疫情对供应端和需求端都造成严重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同步受阻,中国也经受了同样的考验。作为消费者,面对多样化市场供给,采购时都会货比三家,挑选质优价廉又可靠的商家和产品,国际贸易也是如此。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调整订单生产、国际采购商根据生产能力选择供应商,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

“中国几乎每天都有一些行业和地方的外贸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市场来生产。订单与产业的转移是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李兴乾说。

白明表示,由于海外供应链断裂等问题,全球贸易中确实存在着贸易转移的现象,不过这些订单转移到中国之后是否能留下来仍有待观察。

他认为,这一方面取决于全球疫情的发展情况,尽管疫苗已经面世,但海外疫情仍在加速蔓延,局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外部需求的变动,在他看来,疫情后各国纷纷采取了财政补贴、货币宽松等政策,这使得中国外贸的外需并未显著收缩,但这并非经济复苏带来的需求改善,其持续性存疑。

“对中国外贸而言,这些问题既有刺激作用,也有抑制作用。近期中国外贸的海运价格大幅飙升、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在供给端,部分地方采取了限电措施,这些内外因素交织在一起,2021年的中国外贸仍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挑战。”白明说。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47505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