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第一次接触西方利基企业”,希望对苦苦寻找出路的XDJM,留下一个思考的方向。

rita7
第一次接触西方利基企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获得了在美国企业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我突然发现这一类美国公司与我在国内听说的西方企业完全不同!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就是“利基企业 | 文 ? 潇然 经济危机让我重回企业 在1989年来美国之初时我想得挺简单:拿个管理学位,提高英语,学会车(这在当时也是一种令人羡慕的技能!),就可以风光地回国了。哪知道,一个成年以后才到美国的中国人,要想在美国混出个摸样,谈何容易!在美国,所有人都说英语,包括傻瓜。会车在那里可不算什么令人羡慕的本领,就好像在中国每个人都会骑自行车。要紧的是工作(意味着入)和社会地位(什么级别的工作?)。在国外学两年,对国内没在国外生活过够长时间的人而言,好像挺风光的。其实离可以在美国社会立住脚、获得社会地位和高入还差得远。 所以我决定先工作一段再回国,一是真正进入美国社会,自己获得在美国谋生的能力;二来也是要挣些钱出来,好让自己不愁将来。 天有不测风云。在我修完课程,准备利用不用上课的半年毕业论文期间找工作时,发生了经济危机。连美国人自己都找不到工作,何况是非英语国家的外国人?更何况是管理职位。管理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息息相关,更与一个人的个人文化素养有关,还与他的社会关系有关。在美国的大学呆了不到两年的我哪有什么关系。几个月过去了,论文没问题,工作的事情却没有着落。 无奈之下,我决定在我比较有实力的机械企业中寻找机会。放大了搜索面,我还是接到了几个小型企业的面试邀请。 利基企业都是冷门企业 驱车到邀请我面试的一家精密管企业,到了停车场,心里就凉了半截:这么小的工厂。看样子只有几十号人,两千平米的厂房。 总经理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熟悉工厂,然后看有没有适合的位置。 在此之前,我在广东参观过中国第一家生产四星级电冰箱的企业,还有其他一些优秀的中国企业。我还在中国最大的军工厂工作过,见过中国最好的装备。
2014-03-31 829阅读
问题/讨论
回复(4)
我要向AI提问
AI回答:
问题是,我在这家小企业身上看不出什么亮点。可总经理却让我看了一本薄薄的“公司手册”,我对此印象深刻。书上记录了每一个产品的详细制造流程和货架码头的位置,以及客户的需求和特殊要求。每一个产品都要经过反复检查的程序,通过ISO9001认证,出现任何问题都要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把它解决掉。我被楼下的现场及楼上的管理办公区的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的环境所吸引。我在这家小企业工作了几个月,虽然月薪略低,但工作稳定,而且感到挺自在。我不再感到自己在追逐美国社会的任何东西,转而享受自己喜欢的工作。

我现在已经经营了我自己的企业,充分利用了美国利基市场的特点,为数千的利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我成为老板之后,我仍然保持着那份谨慎和对精益制造的狂热追求,这样我才能够越来越精细地制造出更好的产品。

什么是利基企业?

对于那些不熟悉西方利基企业的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那么什么是利基企业?

简单地说,利基企业是一种专业化、高度专业化的企业,它通常专注于小市场或专门领域,而不是试图在大市场中成为主导企业。

这些企业经常拥有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通常只有狭窄的、专门的市场才需要。这些企业可能会生产一种非常特定的产品,或者针对特定市场或客户提供高度定制的服务。它们最常见的特点之一是,它们在大众市场中不太知名,但在小众市场中却享有很高的声誉。

如何成功做利基企业?

要做好利基企业,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找准市场定位。了解哪些区域或群体需要你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市场调查,找到合适的市场空间。

2.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或服务。利基市场客户对品质的要求非常高,必须确保产品或服务的高品质才能赢得客户信赖。

3.与客户建立密切的关系。与客
2023-06-21
追问:
  • leozhang
    而实际上呢?市场经济给与投资者的一个天赋礼物就是多样化,应有尽有。像美国丹纳赫、实用动力这样的大型上市公司,就是在一边享受着利基企业的高门槛、高利润、高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购利基企业而不断壮大自己的整体企业规模。

      还有,利基也可以是大公司的一个市场策略。比如像百事可乐这样的大型企业,他们会向美国年轻学生推出激浪这种特别饮料,在中国推出东方既白这样的利基产品和利基品牌
    利基企业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出路

      面对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节节升高的形势,中国企业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琢磨一下西方企业是怎么活过来的。我们不应该只学习拷贝产品,还应该学习拷贝商业模式。

      所有关注中国业的人都知道,在中国放最初三十年的高速而水平的发展中,由于重复建设,相互模仿,或者合伙人之间相互背叛竞争而在几乎所有的行业领域中形成了数以百计、千记、甚至万计的相似甚至雷同的竞争企业。这和美国二十世纪上半期的情况非常相似。随着业历史进程的发展,人工和材料成本的逐步高企,市场经济残酷地淘汰了均质化竞争企业中的大部分。之后,在我所知道的传统行业,比如铸造、空调、汽车等等,都不再有过去那
    2014-04-02
  • rita7
    他的反问让我突然有了自信心。进一步地,我又去检查了他们的工程师设计的弯管压床模具。第二天,我在向设计师询问了几个问题后,对工程师友善地发表了我的看法:这种设计在理论上就是不可能的。工程师疑惑地看着面前这个中国人。我随手抓了旁边一盒纸巾中的一张,铺展在他的桌子上边画边讲:“根据材料力学,薄壳管体在两端自由、中间受力向内弯曲时,外侧受拉力,内侧受压力,超过塑性变形值时,外边会弯,里边会凹陷。所以你无法保持管子不扁。根据这个道理,你的压模设计必须要使弯管内侧的压力减少或干脆变成拉力。因此需要设计另外形状的和有约束的压模。”我于是又徒手画了一个压模草图
    “Ha-ha! You got it!”(“哈哈!你解决问题了!),总经理站在我们身后听完我讲述。他伸手就把我画在纸巾上的设计草图拿走了。“I will make a copy!”(“我要去拷贝下来”)。然后,他嘱咐工程师和我一起继续研究。

      我试工的第三天,总经理拿着聘用合同和我签了约:研发工程师。这是我在美国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利基企业对中国的启示

      在中国,因为农业文明的思维定式,大部分企业家都想尽量把一切都放在自己
    2014-04-02
  • jerry.dai
    比如切管,凭我们一般机械的想象,是用钢锯、用气割、用砂轮、用车床。可是在美国,只会这几招的机厂早在几十年前就都死光了。

      单说精密切管,粗到50毫米直径,细到0.25毫米不锈钢管子,管壁有薄有厚,怎样切可以到不变形、不过热、切口整齐、每件长度准确在0.02毫米以内?更重要的,用他们的专业四滑块成型机和特制的组,每个小时可以切几千个甚至上万个。再贵的人工,被这种效率一除,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的人工那么贵,他们还可以生存得挺好的。所以,这么小的企业可以给那么高的工资(当年那里的工人平均工资相当于国内的80倍!)。这和我后来接触的许多利基企业一样,表面上看似其貌不扬,仔细看进去,发现他们的产品、设备和工艺都很独特。自有一套生存理由。
    这里的电解锯我是平生第一次见。一整排厚壁不锈钢管送进去,导电的金刚砂轮其实根本没有接触到管子,不到半分钟,通过电解的方法就把一组管子切断了,切口好像在机后又打磨、又抛光了一样光滑规整。

      工厂的客户有松下压缩机、Lennox、Standard Motor(世界著名的汽车标准电机厂)、Harrison Motor(世界最大的汽车引擎制
    2014-04-01
  • 卞建伟
    在八十年代末,我们在国内电视上看到的外国工厂都是高度自动化的,工人穿着白大褂在无尘车间里作业。可是眼前的 “精密管”车间,低矮狭小,设备横七竖八,工人们没有统一的工作服。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比国内的企业还难看。是不是在国内有听说过的,美国的商业、金融、教育、服务业高度发达,业已向日本、四小龙转移(那时还没太提中国呢)?

      随后,工厂给我的第二印象就是,这里除了几台用于维修的车、铣、刨、磨、钻等是常见机床外,大部分东西我之前都没有见过。总经理指着两台看起来非常复杂的机器对我说,这些是给Teledyne (著名的美国汽车零部件商)的4-slide magazines (带自动填料夹的四滑块成型机), 一直不能正常运转。类似的机器还有更大的和更小的很多种,其中一些已经老得散了架。
    他们的专业是精密管件。尺寸从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毛细管到三英寸左右的粗管子;材料从铜、铝、不锈钢到钛合金;需要的则是切断、打弯、缩口、打结、管上打孔、打豁口、打喇叭口、打法兰、螺旋、多管,等等,五花八门。

      这些不是一般机厂都可以。在此之前,虽然我也见过几十家机加
    2014-04-0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