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互补原则

jamela.daniels
语言文化的异质性随着不同语言文化的近距离接触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在一个必须“共生共享”的全球化时代,如何看待和对待文化差异成为这个时代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文化翻译的首要任务。中国人对于差异向来采取宽容兼容的态度,“天人合一”自古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和合”文化自先秦时期产生和发展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髄。“和”是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融合、合作,“和”“合”连用,是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蔡方鹿,1998)可以看出,“和”强调的并不是“同”,“和”是多种异质元素组成的矛盾统一体,而“同”是一种物质元素相加而形成的单一体。据《晏子春秋》和《左传》等记载,齐国名相晏婴有过著名的“和同相异”论。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讨论的虽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也能够反映和合文化的本质。古代哲人对“和”的积极意义过深刻的讨论。据《国语,郑语》记载,西周太史史伯与郑桓公讨论“兴衰之道”,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意思是讲一种声响不成音乐,没有听头;一种颜色不成文采,没有看头;一种味道不成美食,没有吃头;一种事物没有比较,无法品评。外贸翻译惟有不同的东西和谐共处,才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况。中国古代哲人的这些真知灼见对于我们今天讨论文化翻译具有启示意义,西方的哲学家对此也进行了思考。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作为20世纪德国在翻译研究领域很有影响的哲学家,在《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1923)一文中对翻译的本质及原文与译文的关系等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各种语言之间有一种内在的亲缘关系,这种内在的亲缘性是以一种特殊的趋同性为标志的,但这种趋同性却并非相似性或可代替性,而是一种互补性。虽然各种外国语言的所有个别因素一词语、句子、结构都是互相排斥的,这些语言在意图上却是互相补充的,这种通过不同语言的互补性构建得到的意图的总和就是纯语言(pure language)。翻译的过程就是让不同语言通过融合互补达致理想中的纯语言,让原本隐藏的意义在各种各样意向表达式(mode of intention)的和谐一致中得以表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翻译点燃了原作永恒的生命,并让语言更新之火永远不灭。东西方的智慧都指向同一个事实: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互补的,不是相互抵触的,而是可以兼容的,语言文化正是在兼容调和取长补短中发展的。在汉英的习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语言形式和象征意义都十分相似的表达方式,让人惊叹语言间的默契,例如:like father, 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as light as a feather(轻如鸿毛),walls he ears(隔墙有耳)等等。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文化中产生的语言虽然表达同样的意图,但表达方式却存在一定差异。如to wake a sleeping dog(打草惊蛇),as easy as falling off a log(易如反掌),to paint the lily(画蛇添足)等,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不同文化对于相同事物〈意图〉的不同角度的理解,并互为补充,从而扩大了人们认识该事物(意图)的视野。用本雅明的话来说,就是越来越接近原本隐藏的意义。谷歌推广电话上面的两种情况,不论是形神皆同还是神同形异,都体现了语言之间的兼容性,这为文化翻译的兼容原则了依据。 在语言兼容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必然也具有与其他语言迥异的特征。但是,只要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产生接触,他们自然就会想法通过在语言之间寻找妥协折中的方式来超越交流障碍。(winford, 2003)克里奥尔语(creole language)的存在就证明了人们在面对语言障碍时创造共同交际工具的创造力,这样的现象在所有的语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为了解决本语言中某些表达方式缺失的问题,借用外来语是最有效的方法,这种词汇借用可以通过拼音文字直接进人(如西方语言之间),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音译完成(如汉语与西方语言之间、日语与包括汉语在内的外语之间),也可以通过直译实现(保留外来语的意义和形式八据统计,757。的英语单词来自外来词的词汇借用,48%的日语词汇来自汉语。(winford, 2003:32—33)法国后现论家德里达说过,如果没有语言接触,每一种语言都会在孤独中萎缩、贫瘠、停滞、陷入病态。由于翻译,即由于语言具有的互补性,一种语言给予另一种它所缺乏的东西,而且是和谐地给予,语言间的这种交叉保证了语言的成长,甚至“神圣的语言成长”,“直到历史的最终得救.(2005:39)综上所述,我们从语言的兼容性和互补性推演出文化翻译的兼容互补原则,这是一种互济互助的文化翻译对策。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译者既应认识到语言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又要对其间的异质性有充分的认识,既能充分挖掘语言间的契合,又能有意识地吸纳来自他者的异质元素,让“同”与“异”互补共存。只有这样,语言才能在兼容共济中得以不断丰富,文化亦然。谷歌推广费用如果文化差异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那么还有什么比宽容共生的态度更重要呢?
2013-08-04 575阅读
问题/讨论
回复(0)
我要向AI提问
AI回答:
33)通过词汇借用,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得以互相补充,文化之间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但是,我们需要避免过度依赖词汇借用,因为过度的词汇借用可能会破坏原有的语言文化特色,导致语言的同质化。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兼容互补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包括语言之间的兼容,也包括文化之间的兼容。作为一名翻译人员,需要对不同文化的背景、价值观、习惯等做足够的了解,并在翻译过程中注意保留原有的文化特色,同时在所能接受的范围内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融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尊重,从而达到更好的文化交流和发展的目的。
2023-05-26
追问:
最新回答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