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逸集团科技总部 袁芳
信息化建设推动银行转型
上个世纪70年代,国内银行开始了银行信息化的最早尝试。1975年,第四机械工业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下达大中城市银行核算网试点任务的通知》,启动了银行信息化的推进。80年代中,信息化主要集中在使用计算机做会计记账等工作。80年代后期,随着国内贸易的飞速发展,各企业需要银行各分/支行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办理的业务越来越多,才突出了手工处理业务的巨大困难。当时办理一项业务就可能要跑很多个地点,因为需要分/支行各方人员的层层人工核对审批才能办理,导致业务办理的效率非常低。
到了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全国电子联行(EIS)项目,构建了国内第一个大集中的处理系统,将各个分/支行的基于计算机的业务处理组建联系起来,构建成了大集中的处理,解决了信息交互上的快速、准确。随着时代的发展,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完善、丰富、高科技的引入,是推动银行转型、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经贸发展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
随着经济贸易方式的不断发展,同一供应链条上的贸易上下游企业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贸易市场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贸易链条上整体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链条上的中小企业使用传统的融资方式,往往无法取得他所需要的融资支持,于是产生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
银行将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上下游企业联系,为真实的贸易背后的资金缺口设计相关的金融服务产品,用核心企业背景下的购销行为为中小企业增强信用。一方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整体供应链条的稳定性及竞争力。
最初的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化需求主要致力于处理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存货融资业务处理流程及管理上。系统将业务贷前、贷中、贷后的各个节点的处理通过系统功能完成记录、处理、审批,同时将过程的信息自动整合处理,完成对于业务细节上额度的控制、息费的计算、财务记账、风险的提醒等。而电子化记录的信息,能提供大量不同维度的统计分析功能,使得整体的风控能力、业务的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随着银行各个处理系统的完善、丰盈、整合,银行对于整体的系统架构及系统分工越来越明确,比如由客户管理系统管理全行的客户信息、信贷系统管理客户的额度审核及控制、总账系统管理所有业务的财务记录、票据系统完成全行票据的处理、数据平台完成全行所有处理信息集中分析等等。供应链金融平台中业务处理的各个节点也需要与行内其他系统协作、互通,所以供应链系统的设计高灵活性、可打通性要求更高。这要求系统既具备独立运行、有完成整体的业务处理及管理功能,同时也要支持通过接口来实现数据的获取、同步、提供,以降低行内人员在不同系统中重复操作而产生的工作量和差错率。
科技助力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应用
近几年,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成熟,使得供应链金融平台有了更多的发展方向。
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将供应链上的各方信息联通,与核心企业的ERP、物业仓储系统等对接,取得供应链中的贸易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高效掌握真实的贸易情况从而控制业务的风险。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提供更多的线上业务处理功能,客户可以进行在线业务申请、在线资料提交、在线业务查询等,减少线下人员往返、线下资料提交及管理的资源浪费。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段引入了更多的智能处理技术,客户在线即可完成实名认证、在线上传证件等资料扫描件即可通过OCR识别技术提取业务需要的信息、在线通过专业的CA机构完成可靠的电子合同签署及管理等。
区块链技术作为新兴重点技术,在供应链金融平台上更是广泛应用。区块链技术可在业务多方参与的场景上渗入,充分利用自己分布式账本、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点,使得链条上多方的信息对称、可靠,从而达到核心企业信用的可传递到整个链条的多级供应商,使整体链条上的中小企业的受益范围更广的目的。
以科技手段为依托的当代供应链金融平台,必将能加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场景、风险、技术以及监管一体的数字供应链金融网络,以推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天逸金融服务集团(简称“天逸集团”)是一家集金融科技与金融服务于一体,专注于为供应链金融提供全方位FinTech服务的集团公司,成立于2001年,战略股东为软银中国资本。经过20余年的行业耕耘,凭借强大的科技能力、风控能力以及国际化能力,天逸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及亚太地区供应链金融行业领先品牌。集团三大业务板块:金融科技、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与投融资平台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