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属于哪一个圈子呢?
打工的圈子,谈的是闲话,赚的是工资,想的是明天;生意的圈子,谈的是项目,赚的是利润,想的是下一年;事业的圈子,谈的是机会,赚的是财富,想的是未来。
很显然,被富人影响就会有赚钱的欲望,被穷人影响就会有安定的满足;被励志的人影响就会有上进的动力,被懒惰的人影响就会有颓废的退宿;被积极的人影响就会有生活的激情,被消极的人影响就会有失望的沉沦!
因此,你今后的圈子质量,就决定你的发展质量。
未来的朋友关系,不再只是互相理解和欣赏,更重要的是能给彼此提供价值,这是大前提。在此基础上,如果你们互相理解和欣赏,就可以成为朋友。既然如此,我们时刻都要明白自己的价值是什么?
在个体崛起的时代,个体特征和价值变的尤为重要,它是你的身份标签,让别人一眼就看懂你的价值,然后自然就能吸引你对应的人。圈层——在未来的社会依然很重要,只是混圈子的方式不同了。以前我们为了攀附上某种关系,总要拼命挤进某个社交场合,要利用其他朋友去推荐自己。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你自己身上没有价值,认识再多牛人也没有用。你永远只能和同一个层次的人交往。你自己的层次,决定了你所处的层次,所以,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去结交别人,不如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应该做的事上,把事情做到极致,自然就会把别人吸引过来。
事实上,一个人想要有成就,拥有一个圈子往往能缩短自身摸索时间,通过所结交的精干人脉弥补自身资源不足,助推快速成长;即便是自己遭遇到事业的挫折和人生不测时,良好的圈子还能帮助自己尽快摆脱厄运纠缠,重新积聚力量,找到突围方向,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美国最显贵的神秘圈子兄弟会对很多人来说,就是通向财富和权力的捷径,在中国,很多商学院EMBA班往往是彼此寻求合作的领地。
想当初,史玉柱落魄时,如果不是柳传志和段永基为首的泰山会支持,恐怕就没今天了;蒙牛的牛根生当三聚精胺事件发生后,也是华润的宁高宁伸出了援手……
想当年,沈从文曾是“北漂一族”。
五四运动以后,全国各地胸怀梦想的年轻人纷纷涌向北京。1922年,沈从文只身闯荡北京,成为了当时的“北漂一族”。来到北京后,沈从文“蜗居”在沙滩附近银闸胡同一个由储煤间改成的小屋,取名“窄而霉小斋”。
沈从文想进大学,但是小学学历的他难以考取。好在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不仅提倡学术自由,而且还开门办学,为这些穷愁潦倒而又满怀理想的青年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这些穷困的“北漂一族”,远比正规学生多几倍。有写作天赋的沈从文开始给一些报刊投稿,偶尔有文章刊发,可稿费连房租都难以支付,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连三分钱的《晨报副刊》都买不起。
天无绝人之路,沈从文遇到了自己的“伯乐”。1925年执掌《晨报副刊》的徐志摩,对他的文笔与风格非常欣赏,两个月时间就刊发了沈从文的十篇稿子,在北京文坛带来不小震动。与沈从文一起“北漂”的文艺青年陈翔鹤、刘梦苇、陈炜谟、赵其文等人,莫不大受鼓舞。徐志摩惜才,一边鼓励沈从文,一边托人帮他四处谋职,随后在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做了个小职员。后来,徐志摩又向胡适大力举荐,最后,沈从文得以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当了讲师。小学学历当大学老师,不说绝无仅有,但的确不可思议。这一创举,震动了当时的教育界,也使沈从文从“北漂”正式跨进了知识分子的圈子。
看来,圈子很重要!
但是,如果你不够优秀,人脉是不值钱的,因为它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虽然听起来很冷,但这是事实!
很多时候,当我们把自身变得更优秀时,那些困扰你的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所以,不要把情绪集中在那些无用又暂时无法解决的事情上,把心思集中在如何把自身变得更优秀的角度上,把眼光放长一点,你强大了,一切自然会改变!
曾有媒体报道过木匠齐白石如何成为画家齐白石的传奇经历,不用说,圈子,还是圈子在里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1877年秋,湖南湘潭乡间,木匠齐长麟带着小徒弟做完木工活回来,迎面碰到三个木匠,齐长麟侧身垂手,满脸堆笑,对方爱理不理,扬长而去。小徒弟不解:同是木匠,为何如此相待?师傅拉长了脸:小孩子不懂规矩!我们是做粗活的“大器作”,他们是做细活的“小器作”,怎敢并起并坐。小徒弟这才知道,木匠也分三六九等,每等各有“圈子”。日后,他功成名就,写了一本自传,开篇第一句便极为沉重:“穷人家的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的,真是难若登天。”
这个小徒弟当时叫齐纯芝,后来名扬天下,大家叫他齐白石。他从“穷人窝子”挣扎出来,从“大器作”上位为“小器作”,又从“雕花匠”成为“画匠”,辗转各地,治印卖画,1917年定居北京,终于完成从“匠人”到“大师”的华丽转身。要知道,这个世上穷人多了,能出头的,真如齐白石所说,难若登天,大部分穷人不过是在贫困呼啸而过时,把自己的生命做了它的车辙,甚或把贫穷作为唯一的遗产传给了子孙;这个世上的木匠也多了,能成为画家的,除了齐白石,恐也不多,大多数木匠在刨斧锯凿旁与刨花、木屑一并朽没了;这个世上的画家本也不少,当得起“大师”二字的,却又有几个?
人是“圈子”的动物,齐大师“逆袭”的一生,有几个“圈子”至关重要。
第一个圈子是湖南老家的手艺人圈子。
齐白石跟篾匠左仁满学笛子、胡琴,跟齐长麟学粗木工,跟雕花木工周之美学细木活。他还拜纸扎匠出身的画师萧芗陔及其朋友文少可学画肖像,“我认识了他们二位,画像这一项,就算有了门径了”。以“后视之明”来看,这恐怕不仅是技术的门径,还是艺术的门径,当然,从技术到艺术,还有赖于其它“圈子”。
第二个圈子是湘湖文人圈,核心是胡沁园和王闿运。
如果是齐白石是一块璞玉,胡沁园就是第一个剖开石胎的人。自在胡沁园家读书,齐白石“由于沁园师的吹嘘,朋友人的介绍,认识的人渐渐地多了”,还与同学组成了诗社,而这又是传统文人不可缺少的“履历”。王闿运名气更大,门人弟子更多,最奇的是“三匠”,也就是三个手艺人出身的弟子--铜匠曾招吉、铁匠张登寿、木匠齐白石。虽然齐白石“不敢把湘绮师挂在嘴边”。但圈子默默地发挥着作用。有一次,有人介绍齐白石到湘潭县城给内阁中书李镇藩画像,这个李中书向来目中无人,对齐白石却彬彬有礼。原来他的同事、王闿运的内弟蔡毓春曾对他说过“国有颜子而不知,深以为耻”的话。木匠齐白石不但在圈子里补习了文人必修课,还学会了文人圈的游戏规则。
第三个也最重要的是京城的艺术圈子。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关键人物陈师曾。陈师曾是散原老人之子,史学家陈寅恪之兄,在京城艺术圈负有盛名。他很看重齐白石,齐白石说,“我那时的画,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为北京人所喜爱,除了陈师曾以外,懂得我画的人,简直是绝无仅有。”陈师曾劝其“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还告诉他工笔画梅花,费力又不好看,齐白石从其建议,改换画法,进入新的境界。又是这个陈师曾,把齐白石的画作带到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卖出了大价钱,一时间,琉璃厂的“古董鬼”都找上门来,齐白石的卖画生涯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圈子中另一位关键人物是梅兰芳,正是他在阔人间的应酬中,为籍籍无名的齐白石背书。齐白石为此画了《雪中送炭图》相赠,并题句说:“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齐白石貌似也有机会加入一些别的圈子,但他拒绝了。樊樊山、夏午诒有意引他进入仕途,甚至去做内廷供奉,却被他拒绝。日寇占领北平期间,定出“画不卖与官家”的规矩。或许,正是择圈而入的气节与智慧,成就了一代大师。
政权鼎革之后,晚年齐白石还有一个重要的圈子。1949年,他刻石印两方献给**,次年,他与**、朱德共进晚餐,并把82岁所作最好的作品献给毛。他还携画参加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并被文化部副部长周扬称为“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当然,这是另一个关于“圈子”的故事了。
事实上,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会把太多心思花在取悦和亲附别人上面。所谓圈子、资源,都只是衍生品。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内功。只有自己修炼好了,才会有别人亲附。自己是梧桐,凤凰才会来偕,自己是大海,百川才来汇聚。你只有到了那个层次,才会有相应的圈。
圈子质量决定发展质量,圈子决定一个人的气场和能量,因此想放大你的圈子,就要提升你自己的格局,提高自己的“被利用价值”,因为圈子和人脉的本质,最重要的还是自我价值。然后通过圈子交换彼此的价值。作为一名职场人,你不能满足于在自身小圈子中拉帮结派,而应与行业内知名高手、实战专家交流、沟通,双方知识互补、资源共享,通过良好的合作进一步加深彼此的了解,与业内著名人士过招交流,你才能真正学到真实本领,同时借助他们的知名度和影响进一步延伸自身的品牌效应。要知道,好圈子一定是相互提携、相互扶持,在人际交往中创造出生产力。
想要进入优质的圈子,就一定要有与之匹配的优秀,人脉不是秀一秀就有的,你别当交际花,你要做实力派,优质的圈子硬挤是挤不进去的,等到你是足够强大的时候,你自然有资本昂首挺胸的跨进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纬度,为自己跨门槛做出实质努力。
事实上,你的成功,超越不过你的圈子,圈子决定能量、能量决定平台,平台决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