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报价技巧-绝对最有效(二)

nabad.reynoso
这种“引导”基于三个理念:

1.价格是活的。根据订量的大小,生产期的安排,运输方式和付款方式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别。同时,一个产品的成本构成是复杂的,某个零部件或者加工步骤改变一下,往往能够带来相当幅度的成本变动。

2.客户不一定会知道/固守其对产品的要求。特别是消费类、工艺类产品。比如本来计划订1000个的,如果谈得好,客户有信心,可能最终会增加到5000个。或者本来客户希望是全金属制品,而最后可能为了低价,接受类似于“外部金属而底部及内部树脂/塑料”这样的建议。

3.老板不一定会知道/固守所谓的产品价格底线。特别是产品款式多的公司/工厂,老板多半只能事先预估大致成本。可实际上,变数很大。比如说,下个月是生产空档,为维持生产,可能微利甚至平本也接单。或者资金紧张,急需一笔钱来周转或一份信用证来贷款。

当然,要变被动为主动,首先业务员要熟悉自己的产品,熟悉自己的工厂。这一点,精明些的业务员熬个一年半载的不难做到。

有了上述理念,报价的时候就不要机械传达老板意图,轻易对客户说“no”。所以,咱们的业务老手们总是那么一副腔调:“这东西一般就这个价..不过你实在想要便宜也行..帮你想想办法”。而对老板则是:“这客户我看了看还行,是个长期买家,值得跟进一下...我们想个办法先跟他做起来”。

其中区别一目了然:新手单纯传话,而老手则动脑筋设计方案给客户及老板参考,促进交易。

具体做的时候,注意几点:

1."低价"可以,但多半要跟"量大"、“预付款多”、“余款及时安全”、“交货期长”等等条件捆绑。注意,为什么“交货期长”是个便利条件呢?因为这样可以从容安排,作为填补生产空档之用,此外还可以选择运费较低廉的时候交货,或拼顺路的货,大大节约成本。

2.主动给客户提建议,如上面提及的偷工减料的招数。很多时候客户心疼的是钱,而不是上佳品质。以内行的身份提供替代方案,客户反而欢迎。

3.多与客户交流,了解客户的真实想法。比如客户还价太低的时候,侧面了解一下原因,是客户不懂行,不会核算,还是你的竞争对手使坏扰乱市场。从而有针对性地处理。顺便说一句,即便是竞争对手扰乱市场,除非你知道对方是诈骗,否则鱿鱼原则是不要对客户明说竞争对手的坏话,暗示即可---都是街面上混的,彼此留个脸面。

4.同样地多与老板交流,探讨偷工减料的法子,并多寻找一些零配件供货渠道, 努力削减成本。尽量多了解工厂的生产和财务状况,替老板分忧的同时促进低价客户的成交可能。
商业情报的收集多多益善。曾见过一个悲惨案例:一个赫赫有名的大买家询盘,新手业务员却居然对方来头,老板也不知详情而没有足够重视。结果因贪图一点利润而错失了进入这个大买家供货体系的机会。须知,对于很多大买家而言,能进入他们的“体系”非常有价值,一旦与他们有过良好的交易记录,以后的路子就顺多了。而这些大买家轻易不询盘的,很多时候只是在急着补货的时候才偶尔外发,对新厂而言机会难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碰到这样的良机,即便平本也要做,牺牲一点利润,权当买路钱。

小结一下,前面说到报价修炼的几个层次:

1.新入行时,只是在老板和客户之间传话,做个简单的传声筒。

2.上手以后,尝试“报价留尾”,鼓励客户讨价还价。

3.熟行以后,开始调整价格结构或设计方案,“引导”客户。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熬得下来的业务员用不了三两年就能出息。老板也客气了,车间主任见面堆笑了,客户邮件抬头不说“dear”而是“hi peter”了,同行啦货代商检海关什么的多少也知道了你这么号人物,此时情况会有所变化。

首先是对工厂的管理决策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对成本的考虑不再局限于本厂或合作厂。一个产品,自己工厂做成本压缩到4块钱可能就已经尽力了,但这个4块钱未必是行业底线。附近的工厂,或者不同省份的另一家也许2块8就能做。

另一方面,外来的商业机会慢慢多起来。客户询盘可能不是你的产品,或者老客户询问是否能帮他做其它产品。反方向的也有,比如某厂家或者某个熟人知道你做外贸,会找你合作推销他们的产品。这些商业机会,老板未必都有兴趣。推辞的现象越来越多,不免有点心痛…那不是在推单,那是在往外推钱呢…晚上有时失眠,想想干嘛死守着卖什么电热水壶,为什么不能象那些外贸公司一样,来者不拒、水陆通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个阶段对于很多业务员而言是个修炼的”瓶颈”:翅膀硬了但鸟巢还没有筑好, 有实力而等待机会。如何“破关”是个颇费口舌的话题,这里咱们先谈与报价相关的内容。本阶段报价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探求到价格的底线?

这个难题跟刚入行的时候有点貌似,但层次不同。刚入行时候不了解价格,可以通过求助本厂生产部技术部,了解工艺来解决。现在不同了,自己的工厂帮不了你,因为你需要了解的是市场上的“行业底线”。此外如前所述,你需要了解本厂不生产,或者生产无优势的产品。这样的产品越来越多,机会瞬息万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象刚入行一般花大力气费时间去扎实了解每个产品的工艺。你需要速成。因此,此时要做的就是用一些手段来“探”市场,一点点压榨出底线,包括产品成本底线和市场销售上限。

这里特别指出两点:

1.使手段玩花样, 必须具备一定火候。上面说过,初入行时也会面对”貌似问题”,但却不能耍花样。得修炼到一定程度,见过些大小场面,学会待人接物,能掌握分寸,出事情有办法搞掂了,再去玩手段,否则浪费时间不说,误己害人。

2.压榨出底线,并不是要直接按照底线去报价。其中的道理,有修为的业务员不难理解,留有余地,让利于人,大家发财,生意才能长久。再者也是不可能的,就好比炒股,理论上的做法是最低时吃进,最高时抛出,但那只是理想而不是实战。适时收放的炒家多半死路一条。

心态调整好,就可以小试身手了。

先说客户的上限。不熟行的产品,难以把握好“预期利润”。此时不妨把手上收集到的客户加以分类。按照自己的感觉(所以说玩手段需要先经过长期的修炼),把客户分成三六九等,保留那些潜在价值比较大的先不动。挑选一些无关紧要的做探路的牺牲品,用不同的价位来试探,报虚盘,看对方的反应,借机调整。探出大概了,再去攻打那些心仪的买家。

对内采购的下限,则先要找出此类产品的集中地。比如义乌和深圳,你可以采购到很多产品,但却不是个好选择。大部分的产品都有它们的专业产地,外行常常。比如丽水、庆元、景宁、衢州一带的香菇和菌类;天台木珠;浦江水晶;水头皮革;佛山陶瓷;泉州树脂等等。这些常识,平时就要注意收集,以备不时。一个简单的技巧,就是查找这类产品的生产厂家,注意是否密集出现在某个地区,然后再根据地区查阅政府网站,侧面了解一下。

找主产地的厂家,一来价格一般有优势,二来一旦后期出问题,调货补货拼货的成本都比较低。厂家的选择也有技巧,“牺牲品”云云固然也可偶尔为之,但要非常谨慎。因为同一地区的厂家往往声气相通,个中关系复杂。注意不要砸了自己的招牌。探价的时候,对于过高和过低的报价要特别留意,刨根问底,因为这类报价往往是掌握基本工艺和关键点的捷径。但如大家所能理解,这类报价不大会成交,特别是初次接触的厂家。

话说回来,不少工厂业务员都讨厌别人“探价”,特别是“外行探价”,其实大可不必。所谓相生相克世事无常,探价的固然没什么成交诚意,但至少说明对方可能有单。尤其是外行,迫切需要了解工艺,你配合了,从某种意义上就牵住了对方的鼻子。但要注意牢记一个“牵”字,让探价者虽然了解了工艺行情,“有所收获”,但这种“收获”又与你的工厂和产品息息相关,有片面性,这样对方在“收获”的同时就埋下了依赖的伏笔。

所以说,简单的“讨厌”和“喜欢”,“好事”和“坏事”,本身就是新手的理念。而无可无不可,化被动为主动,太极推手见招拆招,恐怕才是一个成熟业务员发展的方向。

其实,从这个阶段开始,技术性的东西越来越次要,人情练达江湖经验更为重要,也不再有什么技巧可言。
2015-05-18 348阅读
问题/讨论
回复(3)
我要向AI提问
AI回答:
人员、其他同行业务员甚至是网络等方式,去探求产品价格的大致范围。而这个阶段,已经了解产品价格大致区间,但难点在于价格底线的把握。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多与客户交流,了解客户的进口情况和进价范围,特别是目前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这样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价格底线。不过需注意,不能以展示自己的“智商”为目的去询问沉没成本和底价,不存在绝对的边际贡献,最终的价格把握是靠经验+智慧。

2.积累更多的供应商资源。有了更多的供应商,就可以通过比价方式,来探求价格底线。同时,多了解供应商的生产周期、规模、运输方式、产品质量等情况,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最终价格。

3.利用大数据分析。通过网络、数据库、市场分析软件等方式,对市场的价格进行分析,找到可信的数据来源。这样可以提升自身把握价格底线的能力。需要注意,在使用大数据时,需谨慎分析,不能武断判断。

总之,探求价格底线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和探索,要注重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
2023-06-06
追问:
  • 陶氏眼镜
    这哥们/姐们 适合打太极
    2015-06-28
  • Mili.Lee
    这个好像看过
    2015-05-18
  • zozo
    很好的技巧,但是一定要有亲身实践
    2015-05-18
最新回答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