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跨境电商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先锋力量。当前,宜以“中国标准”抢占国际规则制定先机。
近年来,以我国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新业态企业积极走出国门,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近期,在福建、重庆、广东、北京调研部分“走出去”的新业态企业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发现,与传统企业“走出去”相比,新业态受地理环境制约小、影响覆盖人群广,是对我国传统“走出去”产业的有益补充。
这些企业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优势和技术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开展电子商贸、交易平台、支付结算、互联网娱乐和智慧城市等业务,发展态势喜人。
在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随着中国产品的口碑日渐提升、跨境电商平台的不断搭建,两者产生的“化学反应”,正促使“中国制造”更多更快地进入当地市场。采访中,不少一线企业高管和业内专家向本刊记者建议,在互联网时代,我国跨境电商极具后发优势,有望成为输出“中国标准”的重要领域。
当前亟需把握发展机遇,理顺体制机制,抢占国际贸易新规则制定先机,将其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带一路”突击力量
从《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浙江、广东、河南等地调研的情况看:
一是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我国跨境电商的重要目标市场。
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按流量计算的阿里速卖通已成为俄罗斯第三大互联网公司。“在俄罗斯市场,去年在速卖通平台下过单的买家已经超过1000万,平均每10个人里就有1个用过速卖通,而我们在俄罗斯只有1名员工。
”阿里巴巴旗下跨境出口电商平台速卖通总经理沈涤凡介绍说,“因为瞬间交易量太大,去年‘双十一’活动在俄罗斯地区开始后的一分钟,俄罗斯最大的银行系统就崩溃了。”
在福州,成立仅一年的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没出国门”,就利用交易平台进入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渔业市场。下一步,交易所拟建立中国-东盟海产品人民币跨境清结算中心,分期在东盟10个国家各设一个分支机构,推动中国-东盟间的海洋经贸往来与产业合作。
二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逐渐打通跨境电商的“任督二脉”。
随着国内多省市纷纷开通中欧班列,往来中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为不少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企业注入一针强心剂。“过去最大的障碍就是物流。
中欧班列开通后,我们将与中外运合作打通物流通道,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跨境电商服务。”浙江省商务厅电商处副处长陈巧艳表示:目前仅浙江省即有4万多卖家,在各类平台上开设跨境出口网店30多万个。
三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电商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
6月30日,重庆大龙网在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网贸馆——越南馆在胡志明市正式启动,至此,包括俄罗斯、波兰、迪拜和加拿大,大龙网在亚欧北美等全球主要市场的跨境电商本土化服务网络已初步构建完成。大龙网CEO冯剑峰告诉本刊记者,和传统的海外仓不同,网贸馆这一“2.0版本”的海外仓,将“互联网+”思路融入了外贸各个环节:
不仅在产业链前端,通过“两信一保”为跨境电商基础交付及通关综合服务提供解决方案,给“中国制造”化解了跨境沟通、交易信任以及快速通关等问题;同时在产业链的后端,以网贸馆作为出口商品融入海外本土市场的跳板,为“出海”的中国制造企业提供符合当地风土人情及消费习惯的实景式展示方式,并延展出品牌、法务、售后等本土化服务。
当地客商表示,有了线上线下结合的网贸馆,就不用经常“不远万里”到中国采购了。对此,广东省跨境电商协会常务副会长林保等人认为,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电商的配套设施相对薄弱,我企业前期进驻的成本较低;而供应链的不断完善将促使跨境电商行业产生“规模效应”,对我跨境电商行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