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B2B全球化增长力峰会于2023年7月28日在深圳圆满落幕。

本次峰会陈效然做了主题为《拥抱中国主导的全球化时代》的开场演讲,深刻剖析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底层逻辑,风趣幽默,直击本质。

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能够在这个火热的夏日来到中国出海最火热的城市深圳,和大家分享我对于全球化的一些想法。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拥抱中国主导的全球化时代》。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比较诧异,中国主导的全球化时代来了吗?我可以告诉大家还没有来,但正因为他还没有来,所以我们才需要去拥抱。现在不会有人说让大家去拥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时代。因为我们身在其中不需要拥抱。正因为中国主导的全球化时代才刚刚露出苗头,正在向我们走来,所以我们这些先行者,需要做的是去主动拥抱。

全球化历程

全球化顾名思义,指的是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一件事情。它不是一个状态,而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交互整合集成的过程,涉及到人、公司和政府。在经济领域全球化代表有货物,有服务,有技术,有资本这些的交互融合和整合,这是全球化这一过程的内涵。


所以全球化不是今天才有的,我们所熟悉的全球化是以WTO为起点,然后一直以来这几十年发展出来的。而中国在WTO这个起点发展出来的全球化,也享受到了巨大的红利。

在历史上,人类探索全球化的历程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只不过那时候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以为他能看到,能走到的地方就是整个世界了。所以在古代我们就已经开始了全球化的贸易,最著名的就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亚欧大陆的最东端,一直到最西端。不断的有人在中间把他的货物不断周转,形成了一个闭环经济流。

那时候的政府也在做全球化的事情,但认识有限,他们认为全球化整合就是去征服,占有土地,占有人口,然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一个合体。在欧洲很多的例子,比如说罗马帝国。而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也都在追求大一统,这就是全球化在当时的一种模式。

随着时间的流逝技术的进步,历史来到了大航海时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导致我们人类真的可以第一次去触达这个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所以这时海洋贸易完全占据了上风,成为了整个世界贸易的主体,并且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这个时候政府对于全球化的理念又有了另外一种新的认识,觉得征服人口征服土地已经不再是主要目的,随着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那些西方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他们需要的是进行生产的原材料,以及用来倾销他们产品的市场。他们不愿意过多的在统治上投入太多的精力,所以他们采用了殖民地的方式。所以英国当时叫日不落帝国,他们统治了人类史上最大的疆域。但英国的统治模式非常轻,而不像过去的征服那么重的一种模式。

直到现在,全球化模式又有了一些变化,殖民地这种不道德的模式也被抛到历史的垃圾堆里。现在的整合是以国际组织的方式去体现,比如欧盟整合了欧洲市场,OPEC整合了全球的石油供应,WTO整合了全球贸易等等。这种模式比殖民地更轻,而且更道德也更具有包容性。我们的贸易在现在这个阶段,仍然是以海洋贸易为主,实物的贸易为主。现在除了海洋贸易外,我们的陆路贸易也在大力发展,同时还有航空贸易。

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全球化有了一些新的形态,比如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我们这几十年来的全球化,最大的一个影响力和推动力。全球知名数字化的一些平台,比如GoogleFacebook,这些平台是现今我们全球化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但它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政府或组织,而是一个公司。在它平台上面的人口远远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上面发布的消息,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触达到几乎世界上每一个人,这在以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除此之外,我们在全球化上又有一些新的模式,更轻但更有统治力。比如金融,价值观等,最近几年比较火的ESG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我们这里和地球的另一端的一个人,可能这一辈子从来没有打过任何交道,但是我们可能在用同样一套金融的体系,在做着同样的金钱流动结算。我们可能和这个素未谋面的人共享一套美好的价值观,比如保护环境。当有一天我们走到一起的时候,我们不认识对方,但是我们可能会共同参加一个保护环境的活动,一个公会。这种虚拟的东西却有着强大的组织力,能够把互不相识,没有任何交集的人轻易的组织在一起。这是当今我们世界最强烈的一种全球化,它深入了我们的大脑和思维。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在过去影响全球化的两大要素:交通和通讯。交通是我们多长时间可以触达到对方,触达到一个新的领域。通讯是可以加快我们整个的信息的交汇。这两者其实是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全球化的模式。

当我们谈完全球化的历程,我们回过来看,一个国家想要全球化,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

全球化的四个阶段


以咱们中国为例,第一个阶段就是货物的全球化时代。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就是世界工厂,我们制造的货物源源不断的流向全世界。有些人可能从未来过中国,甚至不知道中国在地图上哪个位置,但他一生中一直在用中国的产品。这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已经开始发生事情,并且已经持续了40多年。

随着货物的全球化的开始,就有了人的全球化。我们的人走向全球,去留学,去出国,去做生意,去移民。这些人的流动会把中国的东西带入到世界各地。我记得2018年有一次我和太太去旅行,在迪拜的商场里很多商铺都会摆出一个支付宝二维码。那是我第一次出国的时候没有换任何现金,我直接就扫支付宝就把钱全付了。这就是人员的大规模的流动所产生全球化的一个效应,当你的经济实力发展以后,很自然而然的就是所用货币的全球化。

中国的货币全球化是从2008年开始,也就是在美国那一轮金融危机之后,大家意识到美国金融体系是有问题的,所以开始多元化布局。这时候人民币慢慢出现在大家可以考虑的范围内。一种货币能够全球化本质的原因,就是中文讲的“货币”——能买到货的才叫货币。所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当他们持有人民币的时候,其实可以买到世界上绝大多数他需要的东西。

过去有人可能会说人民币买不了石油,但是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了,因为俄乌战争的原因,现在很多人都在用人民币买石油。也有人可能会说人民币买不到芯片,这是事实。但大家要知道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是不买芯片的,因为他们没有芯片衍生产业的制造能力。他们买的是由芯片制造的手机,消费电子,智能汽车,他们不需要买芯片。

所以我们从头来看,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持有一份的人民币,他们知道只要拿着人民币,就可以找中国来买各种需要的东西。这和过去美元的形态是非常像的。美元大家都知道它绑定了非常重要的物资——石油。所以大家觉得石油美元很安全,无论怎么样我还是可以买硬通货石油。

在货币全球化之后,下一个阶段是思想的全球化。这个概念可能涵盖面会非常广。有品牌,有理念,有文化。以及你的一些观点或对于治理这个世界的一些想法。中国这方面的全球化其实是从2013年,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开始慢慢产生影响。所以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人民币加速国际化的过程中,也正处在我们的思想全球化起步的过程中。所以这个时候,恰恰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正当时。

中国全球化正当时


中国企业全球化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

目前的全球化过程中,在现代欧美主导的全球化贸易体系下,其实已经无法解决供需两端的矛盾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的国际的跨国公司,他们自身的追求是赚取足够的利润,所以他们一方面还在压制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在压制生产者的利润来控制成本。


为什么会说他们压制需求呢?简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比如洗衣液,当年蓝月亮洗衣液横空出世的时候,其实像宝洁这样的公司他们评估过中国市场,认为中国的洗衣液市场要在几年后才能打开。这个评估是来源于他们过去的认知,以及他们对于中国市场的规划,而不是消费者需要什么。他们的认知是“我应该给你供给什么”。

那为什么他们不供给看上去价格更高,利润空间更大的洗衣液呢?因为洗衣粉当时是他们已经很成熟的产品,经过多年的销售,洗衣粉本身的研发成本和营销成本其实已经摊薄到几乎为零,所以多卖几年洗衣粉赚到的都是纯利润。而去卖新的一个产品要不断进行新投入,反而是不划算的。但这反而是给了蓝月亮横空出世的机会。他们说中国市场现在还不需要洗衣液,那咱们就试一试,结果试一下发现大家还是挺喜欢洗衣液的。

其实现在还有一些控制需求的例子。比如大家都知道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新能源车非常火,但是网上有不断的一些声音说中国的新能源车有些还是要烧油,不能叫新能源。还有些人说你这个新能源车不关注安全,只关注内饰。车里面有冰箱彩电大屏幕,还能叫车吗?

这就是洗脑的一种形式,为什么要由一个供给方来告诉我们什么是车?消费者喜欢就行了,你算老几对吧?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不断有人在控制市场需求,然后让自己已经成熟的产品可以不断的投入到市场中,来获取相应的利润。

反过来他们也在控制生产端对应的成本。举个例子就是大家都知道微笑曲线,生产附加值最低的,生产是最没有价值的,研发最有价值的。然后我们中国企业就没有价值。

大家被洗脑这么多年,突然有一天发现,美国说要制造业回流。你不是说生产没有价值吗,为什么要制造业回流?

我们看到马斯克在即将破产,在特斯拉撑不下去的时候,他跑到上海开了个工厂,突然间产能就爆表,然后就成了世界首富。后来还买了推特,然后把推特改名字改成X……

那所以当你们说生产没有价值的时候,为什么生产起了这么大的作用?那原因就是他们在控制生产的成本。这些制造环节他们做不下去的时候,不得已转移出去。但是他转移出去时并不想把其中的利润分出去,所以他们不断的控制,说生产是低价值的东西,所以我给你低价值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整个这个控制体系现在其实已经走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大家都知道法国最近出了很多的事情,骚乱什么的,法国的非法移民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法国过去在非洲有十几个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在上世纪70年代最后全部独立了。在当时独立的时候,法国的这些殖民地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一批国家。4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国家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一批国家,没有任何的发展。

那法国在这里做了什么呢?法国在这里获取了所有的他需要的生产原料。并且法国跟这些国家对于一些关键的矿产收购价格,是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的。因为他们有很强的控制力,控制了生产供给端,把这些利润全部转移给了法国自己。然后又把自己生产的东西倾销给了这些国家。我们都在羡慕法国人一周只需要工作4天,但总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那这些负重前行的国家就是这些贫穷的非洲国家,当他们过不下去的时候,当这个体系持续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只能去非法移民,反而把这个后果再次导向了法国。所以虽然他们享受到了那么高的利润,但是也承受这个后果。只是这整套循环的体系,现在已经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中国方案

那么为什么中国可以来去解决这些问题呢?因为我们中国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我们有足够的需求的开发能力,我们有足够的多元与多边的精神。

首先说生产能力。中国是整个世界贸易的轴心。大家经常看到一些新闻说泰国发洪水了,中国生产受影响;智利地震了,中国生产受影响。总有人评论说中国产业太脆弱了,经常被人影响。但事实上可能是中国实际上太强大了,地球上发生任何一件事可能都影响到中国,因为我们处在整个世界贸易的轴心。

分享两张图:


这是2020年世界制造业的产出地图,中国其实已经是最大的一块。当然疫情期间其实中国的生产制造能力是完全是加速的。那除了在世界体系里面,为什么美国会对中国这么警惕呢?那下面这张图可能很好的说明了美国为什么对中国这么警惕。


对于美国来说,中国都是他们很多这些单独州的第一大的贸易伙伴。所以也足见中国对于这些影响之深。

那为什么中国能够做到这一步呢?因为中国有三大基础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


第一的基础是重工业和基础工业。

大家之前总有一个误解,觉得中国是靠来料加工,做一些轻工业起家,然后慢慢变成现在这样。所以既然中国可以做,是不是越南也可以做,印度也可以做?其实不是。中国之所以可以通过来料加工,慢慢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最核心的原因是中国有足够全面的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所有的基础材料在中国都可以造,在造的过程中,还可以把其他相关的产业上下游留在中国。并且还可以有机会去做到这个产业链的最高端的部分,这些都给了很多的机会。

第二个基础是全面的基础教育。

全面的基础教育其实在现在仍然是很多的国家所缺失的。全面的基础教育不光是制造了我们所有的产业工人,同时也制造了很多高科技的人才。所以在这个阶段中国才可以从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工程师红利。现在很多融资新闻都是某高校博士,导师甚至院士出来创业融资。这个趋势就是因为我们有整个全面的基础教育,不断的供给大量的人才。

最后一个基础是统一的大市场。

中国有足够的人口和统一的政策,在全国各地都是一样的。很多人都期待印度也有同样的条件,但事实来讲,印度还没有完成内部的全面整合。

所以这三点共同造就了我们中国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有足够的研发能力,有相应的产业集群,以及有高效的组织化能力,所以形成了我们全体系的产业能力。所以在这个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在现在也不断的去做产业链最高端的部分。


大家过去都说“只要中国人会做的东西,他就是低技术含量的”。一些高端制造以前可能叫“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但只要中国人会做了,这个明珠就“掉沟里了”,再也不发亮。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呢?因为中国企业本身有足够的能力来去做这件事情。


全球的企业的能力其实来自于两类:一是市场竞争类,二是财阀类。

所谓市场竞争类我们可以看到欧洲、美国、中国的企业都是这样,说白了就是在内部互相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发展。某个行业可能原来有100家企业,最后只剩下两三个最优秀的玩家。所以我们经常看欧洲有很多老牌企业,或者有一些所谓隐形冠军,觉得人家怎么这么牛呢?其实人家也曾经卷过,也曾经激烈的竞争过。我们看到的都是剩下的这些赢了的人,当然实力超凡。

中国现在其实也一样,我们内部足够大的市场,足够多的竞争。这种环境中所产生的企业,也足够优秀。

另外一种情况比如像日本韩国以及现在印度,他们是一种财阀类。举国之力去供养一些集团,让你足够的强劲,然后去对外竞争。因为他内部市场太小,没有办法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大家经常提到日本财阀,韩国财阀,可能经常在狗血电视剧上看见这种形象,就是通过这种不断的堆积全国的资源,再出来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竞争。

所以对于我们中国企业来讲,全球化并不是我们主观或者客观想做的事情,而是我们自己能力的一种外溢。这种能力的外溢就形成了可以长期持续的优势。

其实在2000年代的时候,中国就有人尝试过企业出海,但为什么那个时候大多失败了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时候出海得到的结论是后院被偷家了,因为中国内部的竞争仍然很激烈,这时你跑到外面去,结果内部竞争对手如狼似虎,知道你的精力已经被分到外面去了,所以我先打你。

但现在已经不存在这种情况,出海企业本来就是有足够竞争力的企业,即使是一些创业公司,团队和创始人竞争力也都非常强,哪怕创业失败了,到其他公司当高管绰绰有余。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外溢,就是要去打一打海外市场。

卷出中国,拥抱全球化


当我们谈到中国公司的竞争力时,我们都不得不谈到一个事情“卷”。这是海外对于中国公司或者对中国人最强的一个形容词,说中国人太卷了。当然我本身反对无谓的加班那种卷的文化,但我们不能把激烈的商业竞争当成是卷。

最早20多年前大家评价那些去欧洲做生意的小商贩,说这些中国小商贩被当地协会攻击了,说你周六日还在营业,这不对。但当我去欧洲以后我发现周六日他们真的不开门。但是我平时得工作,只有周六日才能出去购物。于是我就很焦虑,所以我发现在我们讲卷这件事情的时候,消费者的角色是缺失的,我们其实没有听到他们的声音。

我们没有看到整个市场需不需要卷,那些在周末营业的零售店主赚到钱了,说明在欧洲市场是有人需要周末买东西的。只不过之前供给方他们不愿意加入到这个卷的过程中,所以他们压制你,不让你去卷,反而忽略了市场上的这种真实需求。


所以真正的卷能带来的是我们效率的提升,更便宜的供给商品,更多更快的交付,更新更好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那么如果站在消费者和客户视角,你喜不喜欢呢?你是喜欢的,没有人会拒绝。所以当我们会谈到中国企业卷的时候,要看他们的卷带来了什么。


第一个例子华为。

华为是老生常谈的名字,但这是我亲身体验的故事。之前我在中信资本工作,中信资本控股了麦当劳中国。当时麦当劳总部每开一家店,用的网络通讯设备都是CISCO。但在中国华为的价格是CISCO的1/3,麦当劳计划在中国开4,000家店,如果用华为的设备替换掉CISCO的设备,能够节省下4亿人民币,又能开多少店。

但麦当劳美国不同意,这就是典型的要压制你的需求。他们说如果网络设备从CISCO换成华为,会影响到麦当劳的品牌形象。我非常好奇,谁去麦当劳会扒开柜台看一看他的网络设备是什么牌子的。这个事情上他们能压制需求,就是因为CISCO本身在国外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只能用他,他享受超高的利润。

所以这件事情争论的结果还是没有换成华为的设备,但CISCO的产品在中国降到跟华为一样的价格。CISCO全球总部说的这个价格只供中国,其他全球任何地方还是原价。所以当你看到华为卷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个客户,是一个海外的麦当劳的加盟商,你会不喜欢华为这样的产品吗?

第二个例子SHEIN

我们最近谈到非常多的就是SHEIN,我们过去想穿一些漂亮的衣服,往往是由米兰、巴黎的设计师来给我们定义。但SHEIN创造了超越快时尚的Real Time Fashion(实时时尚)。只要你选到你想要的,7天之内就送到你面前。并且这可能只是一些和你有相同爱好的人一起选出的小批量产品。不是由设计师来供应给你的产品。

第三个例子是振华重工。

振华重工最出名的一次就是奥巴马在美国港口振臂高呼,说要振兴美国制造业的时候,突然一股风把码头架子上的美国国旗吹了下来,露出了振华重工的标志。上海振华重工曾经也是美国想要制裁的企业之一,但是因为是世界上没有公司能代替他,所以就没有去制裁。

我当时去上海振华重工和他们的领导交流他讲过一个故事,马士基是世界上最大的航运公司,他们非常喜欢振华,并且曾经跟振华讲过理由,因为只有振华可以“如你所愿”。世界上每一个港口的地理环境、水文情况和天气酸碱度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港口上做设备一定是定制化的,不可能通过标准产品实现。定制化会一定程度增大工期风险,降低利润。但振华依然在做这个事情,不断地满足全球客户的需求。让客户不在只能接受美国公司的标准化服务流程。

最后一个例子是拼多多。

我们过去总觉得海外都是富人,但拼多多证明就是谁说外国没有穷人,谁说外国人不贪便宜?“砍一刀”策略在国外同样的好使。SHEIN和拼多多的成功,也给了美国像Amazon、Shopify这些公司巨大的压力,他们也在想怎么样去对付中国这些海外的电商企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企业都是大家认为非常卷的企业,但是在海外市场都很被需要。消费者喜欢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如果不喜欢,大概率是因为还不知道他们是谁。

除了企业以外,我们在文化或虚拟的产品方面,也在给世界各国消费者提供一些新的快乐比如说游戏。米哈游的《原神》还有《崩坏3》,都是全球非常畅销的游戏。


我听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中国的游戏公司在中东的生意非常好。因为大家都喜欢美,但欧美人做出来的就是要露才能显示美。但这在中东行不通,但中国人非常擅长不露也美,所以中国游戏公司在中东市场大行其道。

过去文化市场也是一直是被欧美垄断,但现在中国企业也逐步开始提供一些不同的解决方案。大家过去看过很多末日危机的电影,都是美国导演和制作的。里面总会有一个傻白甜的男性,没什么高学历,但是擅长插科打诨说个笑话。然后关键时刻灵机一动,想出来一个不知道合不合理的方式,就把地球拯救了,最后成为了人生赢家。像《2012》这种电影,最经典的就是这男主还必须得是一个中年失业了还离婚,然后还要跟孩子关系不好,反正不管怎样他还能拯救一下地球。

我们有没有厌倦这样一个反复出现的故事?当真的有世界危机的时候,会不会有另外一种解决方案?


这时流浪地球这样的电影就给了世界另一种解决方案。靠的不是某个傻白甜的人灵机一动,靠的是一种众志成城,靠的是饱和式的救援,靠的是所有人的牺牲。我看《流浪地球2》的时候最大的感触是,美国电影是一个大欢喜的结局,男主重新走到人生巅峰抱得美人归。

和孩子的关系也好了,孩子觉得他是英雄。但在《流浪地球2》的结尾令我久久不能释怀,因为那里每一个为了拯救地球的人,他们最后都是痛苦的。他们可能失去了生命,失去了亲人。吴京扮演的角色即使活着,但也跟自己的儿子再也无法相见了。

可能这才是真正拯救地球的方案,这是中国人给大家提供的一个方案。虽然地球危机来了,但我们可以一起拯救地球。也许中国人可能不太会说笑话,但我们知道,用牺牲才可能真正的拯救人类。

美国梦 VS 中国梦


同样对于国家治理方面,我们经常会讲到美国梦如何的吸引人。只要在美国,你努力奋斗,就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一座房子一辆车,两个孩子一条狗,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梦的景象。但在美国梦里有一个非常大的前提,那就是你要去美国。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向往美国,也有很多人都去过美国。但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去不了美国的,美国现在才4亿人。

过去中国很多人移民了美国,可能有几百万,但中国还是有14亿人。大部分人是没有办法去美国,那这些人怎么办?所以中国提出了中国梦,核心是为自己的民族建设自己的国家,然后就可以国富民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这两点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你必须得去美国,一个是你不用去美国,你要建设自己的国家。所以中国梦给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套用的一个公式:

如果去不了美国,我留在自己的国家我该怎么办?

我可以建设自己的国家。

所以也给出海企业招聘一个建议,不要招“一流”人才,他们肯定是心向欧美的,他招到了也留不住。要招“二三流”人才,要跟他说我来帮你建设你的国家,踏踏实实留在这里,跟公司一起见证国家的发展。


中国除了在国家治理方面贡献了全球化的想法,在国际组织方面也开始做一些行动。大家可以看到中国发起的国际组织,基本都是以经济发展为主。比如说金砖国家,RCEP,亚投行等等。一方面是追求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明显的在追求多元与多边。

中国发起的经济组织经常会拉着印度一起搞。在世界的舆论角度,中国和印度是竞争对手。但为什么中国要拉着印度去搞一些经济组织呢?因为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大家可能有矛盾,但在这个最大的经济发展的话题上,大家有共识。

最近中国调和了沙特和伊朗的矛盾。简单的逻辑就是中国跟沙特做生意,也跟伊朗做生意,间接等于沙特和伊朗也在做生意。既然大家在都在做生意,为何非要有这么多矛盾呢?大家应该坐下来谈一谈。

大家为什么会接受中国的调和呢?因为中国的想法非常单纯,一起赚钱多好。正是因为这个单纯的想法,让大家知道,中国能跟我赚钱也能跟他赚钱,所以不会偏向任何一方,也不会有明显的站队。因为只要站队了,有一边生意就做不成了,这是中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大家会更愿意接受,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才越来越强。


另外一方面中国也在输出一些治理理念,和各个国家进行互动。前段时间美国的前财长萨默斯说过,“发展中国家从中国得到一座机场,从美国只能得到一场说教”。塞尔维亚的总统武契齐,在新修高速通车时候说很赞成中国的老话,要想富先修路。这里面只有中国能做这件事很核心的一个逻辑,就是我们中国有全面的制造业能力。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新闻,说中国某条高速公路,某条铁路亏钱了。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条高速公路通车了以后,带动了多少经济的发展?在其他国家也一样,修了这条路以后,两边经贸都会有往来,然后要买车,也要修车,要运输货物小商品,赚了钱以后大家还要盖房子。所有这些都是中国想要卖出去的商品。所以当大家出海的时候看到中国又在哪里投资修了条路,大家不要想又要在那边浪费钱,而是要想政府已经开始投资了,怎么从这个投资创造的商机中,我们也赚一笔钱。让我们国家对外投资真正带动起所有的企业共同赚钱。发展的思路是过去中国一直在践行的思路,只是现在搬到了海外。


讲了这么多,其实是在说我们和西方很不同。我们要思考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是什么?在我们出海和全球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想清楚我们是谁,我们要怎么做这个事情。我们不太可能在一个新的全球化时代,去跟随过去西方的思维体系,这不太现实。我们在跟随西方过程中,可能只能拿到一些残羹冷炙。


我们要想获取更多的成功,要把我们和西方思维体系和行为上的不同充分的发挥出来,才能体现我们整体的优势。我一直以来是比较乐观的人,我经常说中国主导的全球化时代是一定会到来的。这好像是一种盲目乐观,但我坚定的认为,中国全球化的参与者,大家都是共享一个愿景。这个愿景保证了我们能够取得全球化的成功。

这个愿景就是“让世界多一种选择”。


没有消费者会拒绝多一种选择,也没有客户会拒绝多一种选择。

最后,我祝愿我们所有的全球化企业,在未来的全球化航路中,都能够扬帆起航,乘风破浪。谢谢大家!


主办方简介

Going Global Conference(B2B全球化增长力峰会)是聚焦B2B行业全球化增长战略与实践主题的高端商业峰会。由AroundDeal发起主办,旨在通过由甲方企业直接参与分享的高质量主题演讲、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来自不同细分领域的B2B全球化企业管理者和创新者共同探讨面临的挑战、痛点和热点,分享全球范围内的最佳价值实践和创新案例,帮助B2B企业洞察未来趋势,制定卓越的全球化增长战略,提升自身全球竞争力和领导力,寻找全球化增长最短路径,创造更大价值。

主办方介绍

AroundDeal是一家AI赋能的全球商业信息服务商,致力于通过AI和数据技术为全球化企业提供B2B商业信息。AroundDeal提供1.2亿+企业联系人及商业洞察数据,覆盖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以及万余种行业细分品类,并持续更新数据,帮助外贸人和出海人士在海外客户开发、领英拓客、展会邀约等场景实现精准营销和订单增量。

AroundDeal有个人订阅(浏览器插件版)和企业定制版,分别满足个人用户的轻量、简单、易上手和企业用户的个性化需要。

AroundDeal的使命是致力于成为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技术为驱动的全球化企业,帮助全球用户和合作伙伴事半功倍实现全球化增长。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39159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