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飞速发展的这几年,从国外海关和税局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个忙于追堵税务漏洞的几年。这种追堵是时代带给海外各国政府的新课题,而广大中国卖家也要能客观看待这类现象背后的利益分配逻辑。

大约从2019年Q4开始,日本有些口岸的海关对于在日本亚马逊销售的货物,在进口申报货值上采取了一种新的核定方式 --- 逆算法2020年过去了半年,这种方式几乎已经推广到了日本所有的关区和口岸。起码是所有的空运口岸,相信要不了多久,所有的海运口岸也将会被覆盖。

长期以来传统国际贸易都是由本国进口商向海关做进口申报,缴纳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在日本叫消费税),然后由进口商在销售完货物后,再去做二次缴纳或抵扣销售增值税。而跨境电商业态下,电商卖家在本地根本没有实体进口商(或说很少有),整个资金和税务链条就完全不是这个路径了。

以日本为例,中国卖家在日本亚马逊上销售货物,亚马逊代收了日本终端消费者的销售税(目前税率是10%)并给了卖家,然后卖家大都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将这10%的销售税连同货款流出了日本,这样日本政府就没能收到这个10%的销售税。这是一个税务漏洞!

这次的逆算法,就是忙于追堵税务漏洞的一个标准动作。从操作形式上来看:海关针对进口申报金额,有一个自己的核定标准,而非按照进口商申报的金额(海关基本也知道这里的进口商并非真实的进口商)。其本质是:日本政府把消费税收缴的动作前置了。这个方式并未调高关税税率,只是把收税的时间节点和核定方式做了调整。客观来说,这一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他们是如何逆算的呢?逆算的标准和尺度又是否合理呢?

先假定几个变量A/B/C/D:

逆算第1步:A-B-C-D=X。ABCD是已知项,逆向推算出X(所以大家习惯叫做逆算法、反算法或倒算法)

第2步:从X算出GST

第3步:通过X和GST以及关税税率算出Duty;

第4步:X-GST-Duty=进口申报货值

举一个实际案例

此案例中,逆算核定出的申报价占平台售价百分比为43.7%,如果卖价越高,这个占比还会更高,目前遇到的最高有达到90%

前面说到这一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一些野蛮粗暴的地方。比如:

1:假如货物最终并未能按照进口时的平台卖价卖出,甚至低价清仓甩卖,那么前置收取的消费税暂时也退不回来;

2:海关认亚马逊代发货FBA物流费作为成本,但却不认在亚马逊仓库内的仓储费这项成本;

3:海关认口岸清关完以后到亚马逊仓库的物流费用,但不认在机场延误而产生的机场仓储费用这项成本;

4:海关认平台佣金作为卖家的成本,却不认平台广告费用这项成本;

5逆算后的申报货值提高了,虽然关税税率不变,但关税的绝对金额也相应被提高了,对税率高的产品是有压力的;

那么接下来卖家能做些什么呢?

1:个人建议不得不承认和接受这一客观事实,并且期待这一做法能均衡且同等执行,这样大家又都在同一起跑线了;

2:积极配合海关逆算,提供逆算所需的所有数据,这样可以提高通关率,提升物流时效;

3:谨慎备货,销量遇到问题清仓处理货物后,税务成本会比以前要高出很多;

4:如果还有利润,尽量不要逼着物流商去低报试探,查到了再接受逆算和补缴,这样的时间成本非常高,也不排除海关采取惩罚性的处罚(比如:按照平台售价全额征税);

5:当然对于某些品类,改用国内直发物流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替代方案;

物流公司接下来要做些什么呢?

1:将现状传达到位,尽量把逆算细则跟客户讲清楚讲透彻;

2:风险管控前置,在国内收货时就提前审核逆算所需相关数据;

3:时效承诺上,将逆算所需的时间充分考虑进去,避免客户误判出现库存紧缺;

4:政策执行初期,卖家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合规的物流商要做好准备牺牲短期的一些货量来换取好的通关环境;

5:进口时不贴FBA标签,按照一般贸易先进到本地仓,然后再帖标转运至FBA,成本上会有些优势,但长远还是有税务风险的,这种风险在欧洲海外仓早就有过;

以上是根据近期配合逆算及与日本报关行交流得出的一些总结(姑且定义为1.0版本),不一定全对,欢迎拍砖指正...

END

公众号:跨境电商物流百晓生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38784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