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碳核查对于企业准确掌握自身碳排放情况、履行社会责任以及满足政策合规要求至关重要。然而,在碳核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项,这些问题若不及时整改,将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以下将详细探讨碳核查常见不符合项及对应的整改方法。

一、核算边界界定不清

(一

)问表现

企业在进行碳排放核算时,未能准确界定核算边界,存在多算或漏算排放源的情况。例如,部分企业可能将一些非核心业务但有碳排放的环节排除在外,像企业自有车辆的运输排放;或者在并购其他企业后,未及时将新纳入的业务单元的碳排放纳入核算范围。

(二)整改措施

全面梳理企业业务流程

组织专业团队,对企业的生产、运营、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梳理,绘制业务流程图,明确每个环节涉及的设备、活动以及可能产生的碳排放。题依据标准界定边界

严格按照相关碳排放核算标准,如《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确定企业的组织边界(包括是否采用控制权法或股权比例法)和运营边界(涵盖直接排放、间接排放等)。对于存在争议的排放源,参考行业最佳实践或咨询专业机构意见。

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扩张或收缩,及时调整核算边界。设立专门的岗位或小组,负责跟踪企业内部结构和业务活动的变化,定期对核算边界进行审查和更新。

二、数据质量问题

(一)问题表现

数据缺失:部分关键排放数据,如能源消耗数据、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投入产出数据等缺失,导致无法准确计算碳排放。

数据不准确:数据记录存在错误,例如计量仪表故障未及时修复,导致能源消耗数据偏差较大;或者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不同部门对同一指标的统计方法不同。

数据不可追溯:无法提供数据的原始记录、采集方法、计算过程等,使得核查人员难以核实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整改措施

完善数据采集体系

(1)安装和维护准确的计量设备,定期对计量仪表进行校准和检测,确保其精度符合要求。对于重要的排放源,如大型锅炉、发电机组等,采用高精度的在线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数据。

(2)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规范,明确各部门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职责和分工。例如,生产部门负责采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消耗数据,能源管理部门负责收集能源消耗数据,且规定数据的采集频率、格式和单位等。

建立数据审核机制

设立专门的数据审核岗位,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严格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等。例如,通过计算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检查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是否合理;对于异常数据,及时追溯源头,进行核实和修正。

加强数据存储和管理

建立完善的数据存储系统,对所有与碳排放核算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并保存数据的原始记录、采集方法、计算过程等信息,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同时,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三、排放因子选用不合理

(一)问题表现

企业在计算碳排放时,选用的排放因子与实际情况不符。可能使用了过时的排放因子,或者未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工艺特点、原料品质等选择合适的特定排放因子。例如,某化工企业在计算特定产品的碳排放时,直接采用了通用的行业排放因子,而未考虑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导致的排放差异。

(二)整改措施

跟踪最新排放因子数据

关注国内外权威机构发布的排放因子数据更新情况,如国际能源署(IEA)、中国生态环境部等发布的数据。定期收集和整理最新的排放因子信息,并建立企业内部的排放因子数据库。

开展实测和研究

对于企业关键的排放源和生产工艺,如有条件,开展实际测量以获取准确的排放因子。例如,通过对燃烧设备的尾气进行成分分析,计算出实际的碳排放因子。同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开展相关研究,确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特定排放因子。

合理选用排放因子

在选用排放因子时,综合考虑企业的生产工艺、原料特性、设备运行状况等因素。优先选择与企业实际情况最接近的排放因子,如果没有合适的特定排放因子,在使用通用排放因子时,要根据企业实际进行合理的修正和调整。

四、缺乏温室气体管理体系

(一)问题表现

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流程和目标。在碳排放管理方面职责不清,各部门之间协调不畅,导致碳排放核算和管理工作混乱无序。

(二)整改措施

制定温室气体管理制度

明确企业在碳排放管理方面的目标、职责、流程和要求。制定碳排放核算、报告、监测、核查等环节的具体操作规范,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建立管理组织机构

成立专门的温室气体管理小组或部门,负责统筹企业的碳排放管理工作。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包括数据采集、核算分析、报告编制、对外沟通等,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设定减排目标和计划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设定科学合理的碳排放减排目标。制定详细的减排计划,明确具体的减排措施、责任部门和时间节点。例如,通过技术改造、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能源效率等措施,逐步实现减排目标。

五、信息披露不完整或不准确

(一)问题表现

企业在对外披露碳排放信息时,内容不完整,未涵盖所有要求披露的项目;或者披露的数据和信息存在错误,误导利益相关者。例如,部分企业在年度报告中只披露了碳排放总量,而未披露核算方法、排放源分布等重要信息。

(二)整改措施

明确披露要求

深入研究相关法规、标准和政策对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的要求,如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披露规定、行业协会的自律要求等。制定企业内部的信息披露清单,确保涵盖所有必要的披露内容。

审核披露内容

在对外披露信息前,组织专业人员对披露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数据的准确性、信息的完整性、表述的清晰性等。确保披露的信息真实、可靠、易于理解。

建立反馈机制

鼓励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披露的碳排放信息提出疑问和建议。建立反馈渠道,及时处理相关反馈,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工作,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

通过对以上碳核查常见不符合项的整改,企业不仅能够提高碳排放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满足监管要求,还能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能源效率等措施,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中赢得竞争优势。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82226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
学习交流群
外贸交流群
跨境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