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不仅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且也左右了全球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生态。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新冠疫情推倒了全球化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在各国引发了一股自力更生的产业浪潮。
在这股产业浪潮之中,最近火了一个热词,叫“内循环”。这个词是什么含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主席提出中国经济实行“国内大循环”的概念,之后,今年618电商狂欢之际,刘鹤副总理在陆家嘴论坛上做了书面发言:“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这个表述在经济界引发了很大的震动。而这次7月21日习主席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句话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因为全球疫情影响下的无奈之举,而是中国经济的战略转型、是一场漫长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更是一场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艰难旅途。这种战略可能要持续几年、几十年,甚至更久,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
何谓内循环,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自产、自销、自买,即在国内自己生产的东西在国内转化为消费,这个理解我们大多数人可以说是不陌生的,有人会说: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不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吗?其实那时候我们更像是“闭关锁国”,跟今天我们又提出的“经济内循环”有本质差别。这次国家提出经济内循环绝对不是把它作为一个最终目的,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手段和必要的措施。具体怎么理解呢?首先,我们先来聊聊目前经济内循环的大背景。
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提高就业率,各个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要有人购买。这样,企业才能收回成本,购买原材料、给员工发放工资、归还银行贷款,再生产更多的产品。这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循环模式。内循环的特征就是以上模式里提到的环节全部在国内实施,而外循环是加入了外贸。比如,产品原料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产品中大部分是卖到美国去的。我国经济近几十年来能够取得那么快的发展,主要是靠外循环,也就是外贸。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打击越来越大。一会是加重关税,一会限制我们出口,一会又阻碍我们进口高端设备。外循环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不改变就只能被动挨打。因此,国家提出了加强经济内循环。理论上来说,如果能完全做到经济内循环,那中国的经济可以不受任何国家的制约。但在实际中,完全内循环是做不到的。比如,粮食必须要进口、先进设备也要进口,石油等原材料仍然要进口。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接下来我要跟大家聊聊制约经济内循环的因素。
我们国家进一步发展经济内循环主要是要加强国内需求,也就是将原本出口卖到国外的东西在国内就卖掉。现实情况是有些环节阻碍了内需,我们不得不思考三个问题。
01
过剩的产能怎么办?
过去我国外向型经济基本是三七分,七成出口贸易,三成国内消费,资源都花在了出口贸易和赚取外汇上面,只是最近5年才开始改变。中国的制造业一直都在薄利多销这条路上发展,这就决定了中国企业严重依赖全球化贸易,把产品卖到全世界,否则,中国的消费市场根本无法消化生产产能。一旦外循环出口贸易无力的情况下,我们就要出口转内销,这个产能过剩的问题会更加严重。在经济内循环的模式下,我们过剩的产能如何内循环?这就好比,你本来可以供应30亿人的商品,突然只能供应20亿人,那么多出来10亿人的商品量,首先就会带来一个很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就会因为产能过剩,而优胜劣汰一大批所谓的“僵尸企业”、“停滞企业”。
02
消费的动力怎么办?
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就是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以外贸拉动经济,转变为不再依靠外贸,而以国内消费来带动经济。大家都对“国内消费”抱有很高的期望,以为中国人很有钱,其实有钱的中国人占中国人口的比例很小,能够随心所欲增加消费支出的人不会超过3%,有相当部分的中产阶层或者中上阶层靠的是增加负债的方式在做消费升级。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说法,中国“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千元”,我们是否能够指望这样的居民购买力即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不太现实的。
2019年中国的GDP约100万亿元人民币,城镇居民和农民工就业人口约8亿人。很显然,要弥补外贸出口下降的损失,在投资没有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意味着每个劳动力的年圴收入必须大幅增加,才有可能启动消费。增加多少?大约是现在的2-3倍。而一个工厂要实现工人工资涨2倍,只有产品销量增加2倍以上或者产品价格上涨2倍以上,这在产能过剩的内循环经济背景下,显然是完全不靠谱的。要发展内需,走内循环经济,最基本的点是老百姓手里有钱,有钱了才能购买。而现在事实上,人们的资产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房产,且多数人每个月的收入一大半用于还房贷。对于企业投资来说,担心钱投下去收不回来,或者未来收入不能稳定,大家自然会压缩消费和减少投资。这几年人们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企业生存困难,生意不好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收缩、裁员和降薪。该做的生意也都不敢做了,该进行的投资,也都不进行了。
这是经济的现状,越是经济不好,大家就越不敢花钱,越不敢花钱,则经济就越不好。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大中小型企业,中国国内消费主体人群的基本情况是,大家手里都缺钱,既消费不了那么多东西,更买不起那么贵的东西。那么,消费的动力在哪里?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03
就业的压力怎么办?
从融入经济全球化到退回“经济内循环为主”,真正受到冲击的恐怕是就业,因为过剩产能的背后其实也是相对过剩的就业。而在就业方面受到实质影响的应当是中产和低收入阶层。分开来说,外贸出口下降影响的主要是中产阶层,而就业和生活成本增加影响的是低收入阶层。对于高收入阶层来说,由于他们掌握着各种资源,占据着社会话语权和其它各种有利的社会权利,基本不会受到实质影响。未来几年,就业的压力会真实地在社会的各方面反映出来。
针对这三个方面的现实情况,做为钢柜行业的我们为了更好地顺应市场竞争,就不得不想办法去解决:
其一,注重可控性,稳步前进。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最终采用怎样的经营策略,都必须保证发展的可控性,包括投入资金的可控性、人力资源的可控性、产品质量的可控性、售后服务的可控性等等,缺一不可。例如,产品质量一旦在品牌知名度快速上升、销量急剧攀升的情况下失去控制,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尽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企业不适宜用豪赌的心态来发展,换句话说,企业发展应该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才能生产更多性价比高的产品,已满足内循环的国内市场。
其二,抓管理,提高团队素质。
在内循环的过程中,免不了要面临企业之间更激烈的竞争,但竞争并不能自发地创造出竞争力,只有在竞争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调节,才有可能构建相应地竞争实力,企业才会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日渐强大。改革和加强企业管理是钢柜企业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三,抓技术,攻破质量难关。
有时说中国人没钱、没消费需求、没有消费能力,其实也不尽然。海淘、代购风风火火,奢侈品消费最大的国家就是中国。很多奢侈品公司在国外开不下去了,但在国内没有任何影响。实际上,不少海淘客并不只是追求价格低廉。我认识的几个代购东西卖的并不便宜,但仍然生意很好,根本原因是国内买不到同样品质的东西。因此,要打破这个制约因素,必须提高产品的品质。钢柜企业要提高产品的品质,首先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高质量的名牌产品是靠严格的质量管理来支持和保证的。
面对国内钢柜市场近乎残酷的竞争局面,钢柜企业只有走专业化之路,实现规模化经营,努力升级商品,提高其属性价值,这样卖出同样数量的商品,才能赚取更多的利润,有了更多的利润,发展起来自然也就更快。才能快速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不断地开拓新兴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经济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我们一方面能够实现产业升级,制造业高端发展,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扩大我国消费市场,提高人民收入。都说“危机和机遇并存”,相信大家一定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寻找到合适的机遇,携手奋进,共同挺过目前的至暗时刻!
(微信公众号:外贸这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