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会上,我们不难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同样一个客户,在遇到业务A时,恨不得把酒言欢,立刻把老板从大西洋彼岸拉过来签单;
但在遇到业务B时,脸就立刻变得像锅炉一样,满脸都写着不耐烦。
所以,同样一个客户,差别怎么会这么大呢?
难道就因为业务A才是他的Mr. Right,业务B则不是他的菜吗?
当然不是!
这件事情不难解释,因为客户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自然只会把注意力放在有价值的业务身上。
过往,在和客户沟通时,很多销售的本能,都是一个劲地去宣扬自己有多好多棒。
但这里就存在两个问题:
(1)这年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道理,大家都懂,卖产品的还能说自己的质量差吗?
因此,你说得再天花乱坠,在客户心里始终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2)客户愿意从百忙中抽空出来搭理业务,多半是因为有问题出现了。
这个时候,他想听的其实是,你的方案是否能够解决他的问题。
至于你们公司的历史、产品的销量,其实都说明不了什么。
那么,在沟通时,怎么做才能让客户愿意和我们深入沟通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下功夫:
01
通过提问,敲开客户的心房
前段时间,门徒圆桌里有一个小伙伴提问,我口语非常糟糕,还一见客户就紧张,怎么办?
但在我看来,这压根就不能算得上是一个问题。
如果害怕自己在临场发挥时会出Bug,在开始沟通前,就应该做好准备。
否则,即使你口语再好,如果遇到一个气场全开的客户,大脑都可能会随时陷入宕机。
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一本笔记本把需要问客户的问题都罗列进去,建立一个“问题库”。
(这里插播一个预告:
我们最近筹备的神器之一,就是为了解决大家的“沟通难题”,在11月4日就要和大家正式见面了~)
当客户问你问题时,你可以从“问题库”中快速地找到答案,并且在提问时也可以更加精准。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来做这么一个问题库?建议各位可以从SPIN的四个维度去入手。
1
背景问题
顾名思义,背景问题就是,问一下对方你家里有几口人,地里有几头牛这种基础信息。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问客户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客户的业务。
因此,那些在互联网渠道就可以搜到的信息,譬如“您的热销产品是什么”,就不要再张嘴了。
除了暴露你的不专业外,还很容易让客户产生抗拒的情绪。
毕竟没有人愿意一上来就把家底交代得明明白白。
建议大家在准备这一类型问题时,还需要给这个问题,附加上一定的价值。
譬如,“针对您之前担忧的货期问题,我想了解一下,您的下线客户群体主要以哪个渠道为主呢?”
2
难点问题
简单来说,难点问题就是在有意识地去探寻客户存在的问题。
如同我在开头谈到的,假如客户一切都很好,自己挣着大把的钞票,下线客户也很满意,还会和我们深入沟通吗?
肯定不会呀,毕竟低头捡钱,还不如埋头赶路挣得多呢。
这意味着,当客户愿意和我们沟通时,多半是有问题需要解决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难点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去重点挖掘客户的痛苦是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提问时,不能太过“直男”。
如果你一上来就问“你的供应商最近是出了什么问题吗”。
听起来就特别像是在说:“来,把伤口揭开给爷看看”。
建议大家在准备这类型的问题时,可以变换一种说法,让客户感觉到我们是在为他着想。
譬如,“当前行业内,普遍存在XX和XX问题,是否有哪一个给您造成了影响呢?”
3
暗示问题
通过难点问题,我们已经拿到了通往胜利的藏宝图,接下来就可以按图索骥了。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去挖掘客户目前的这些问题,会给他带去什么样的影响。
如同雷神在《虽然你很好,但我不需要》中说的,客户有问题不一定会行动,只有当痛苦无法忍受时,才会动起来。
暗示问题的作用就是让客户察觉到,如果再不动起来,自己就要Game Over了。
具体做法是,像一个心理咨询师一样,循循善诱,带着客户去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并入膏肓了。
譬如,“因为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多少利润率和销售额的下滑呢?”
4
需求-效益问题
如果说暗示问题是在寻找地宫入口,那么需求-效益问题就是要在地宫入口和宝藏之间挖出一条路来。
也就是说,接下来我们就是要让客户知道,你的问题可以被我们解决。
但就像是,太容易得到的,总是很难被人珍惜。
需求-效益问题最关键的,是要让客户看到,我们的方案能给他带去什么价值?
譬如,“如果我能让您的订单货期循环缩短两天,那么您每季度可以提高多少的利润率呢?”
当然,这些问题,你最好是提前就用英文写在笔记本上。
这样在现场就不用再过一遍脑子了。
02
通过倾听,进驻客户的心房
门徒圆桌里,还有一个小伙伴提问,说自己在展会上和客户聊了很久,但后续客户却不回复了。
这里我想和大家说的是,沟通是双向的,不要只是我们一味在说,让客户去听。
否则,就像这位小伙伴一样,很可能客户只是出于礼貌,不好意思打断你罢了。
如果仔细观察,销售其实都是不擅长倾听的,总是会不自觉地去打断对方的讲话。
为什么倾听对于大多数人都那么难呢?
我认为,这其实就是一个经验积累后的【认知偏差】。
譬如,客户刚刚说出自己的问题,出于销售本能,我们就会在脑海中迅速匹配,之前有个XX客户是这样解决的。
然后,立刻就打断客户,给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答案。
但事实上,这两个客户的情况确实是一模一样的吗?
不一定!
虽然两个客户都饿了,所以想要吃大米饭,也许A客户想要的是鳗鱼饭,B客户想要的蛋炒饭呢。
所以,即使客户的要求是相似的,我们也不能主观性地给客户“去个性化”。
否则,客户很容易就会认为——“这个销售不懂我”。
这里给大家推荐的方法,是【黄金静默法】。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不确定客户是否还要进行补充时,可以在心里先默数4秒钟。
4秒既不会太尴尬,也足以让我们去判断客户是否已经说完了。
当客户说完了,我们需要就刚刚的话题给出反馈,也就是价值。
这时候,再接着问下一个问题才会更加合适。
毕竟我们是销售,又不是记者。
另外,倾听也不是简单地听一个答案就完了,关键是我们要去理解分析这个答案背后的信息。
譬如,当客户说自己的供应商出现XX问题时,你就应该明白,这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
综合如上,在沟通过程中,我们需要减少说的比例,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问和听上。
帮客户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才能把客户的心牢牢地锁在我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