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让我们从他们的经历中,梳理出一套传统外贸工厂转型跨境电商的实战方案!

杭州,作为丝绸之府、鱼米水乡,也是长三角工具、汽配生产集群的重要产业带。CARTMAN 在此诞生,数十年来,他们都专注于外贸代工,业务覆盖汽车用品、工具、厨房家居等多个类目。不可谓不成功,但是纯代工需求波动大、利润压得低、定价话语权也不掌握,却是未来注定要面临的企业发展瓶颈。

2012 年,CARTMAN 决定做一件“从0开始”的事——转型跨境品牌卖家,并于 2013 年底正式入驻亚马逊

没经验?那就低成本试错!CARTMAN选定了一款原本在线下热卖的基础工具包作为 “先锋产品”,对其微调添加上自家 logo 后,就上架了亚马逊,以此试探海外消费者反应。

出人意料的是,CARTMAN幸运地成为了第一批吃到跨境红利的人,订单成绩远超预期!

从0经验开始转型,到开设多个站点,年销售额达 2 亿的大卖。小编深挖其发展历程后,惊喜发现了「CARTMAN的三招跨境秘籍」,现在就为大家一一揭晓!

CARTMAN 拥有位于绍兴市的 3 万平米自有工厂及 100 名工人,完备的工厂体系是其坚实后盾。然而,他们并未躺在工厂的优势上固步自封,而是将目光紧紧聚焦在 “用户感受” 之上。

以套装工具包为例,CARTMAN 特意采用了机器人形象的包装设计。在汽车用品这个相对传统的领域,这样独特的设计,瞬间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而在头盔产品上,CARTMAN 更是针对欧美消费者的头型特点以及实际使用场景,反复对样式和材质进行改良。每一次的调整,都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挖掘和精准回应。

更为关键的是,在每个产品上线之前,CARTMAN 的跨境运营团队都会充分利用亚马逊 Vine 计划。他们在销量旺季前,每个商品链接都会少量发货入仓,并尽快申请并采集好至少 10 条 Vine 评价。依据这些测评结果,CARTMAN 会及时调整产品策略,有效提升新品上线的 “爆款率”。

这种对产品打磨和品牌设计的执着,让 CARTMAN 的产品在亚马逊平台上具备了鲜明的差异化特征,绝非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噱头。

在发展初期,CARTMAN 在选品、调价、备货等关键环节,也曾陷入过全靠 “拍脑袋” 决策的困境。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对平台的深入了解,他们找到了制胜方法论 —— 用亚马逊后台数据来做科学决策。

选品迭代层面:CARTMAN 会借助亚马逊商机探测器工具,汇总买家评论反馈,将消费者的声音作为产品优化的指南针。通过分析销量趋势,CARTMAN 能够敏锐地预测出哪些产品将成为热门商品。同时,跟踪消费者使用的关键词,也为他们挖掘新品机会提供了重要线索。

物流库存层面:CARTMAN 所经营的部分产品,淡旺季销售情况差异极大,这无疑给库容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旺季时订单量暴增,库容就会告急;淡季则库存积压,占用大量资金与仓储空间。CARTMAN在尝试各种方案后,最终选定了利用亚马逊AWD仓以及多渠道配送(MCF)服务。面对部分产品淡旺季属性带来的库容压力,CARTMAN 通过优化备货和物流算法,将半个月的安全库存和新品库存转移至 AWD 仓,极大地缓解了库容压力,还降低了物流成本,旺季补货效率相较于以往提高了 30%。

在 CARTMAN 内部,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原则:我们不靠感觉做决定,一切用数据说话。这种基于数据的决策方式,让 CARTMAN 在亚马逊上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稳健,大大降低了决策风险,提高了运营效率。

传统工厂往往在面对变化时显得力不从心,市场风向突变、平台规则调整、需求突然爆发,这些情况都可能让传统工厂陷入困境,难以快速做出调整。然而,CARTMAN 却成功打破了这一魔咒,做到了 “一有信号,马上跟上”。

多管齐下,打造柔性供应链CARTMAN投入了大量资源搭建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将采购、生产、库存、销售等环节串联起来,实现信息实时共享,让管理者能实时掌握供应链动态。同时,引入专业数据分析,借助先进算法深入剖析市场需求与供应链绩效数据,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再通过物联网实现供应链 24 小时实时监控,异常情况自动预警。在生产环节引入模块化生产理念,将汽车用品分解为多个独立模块,每个模块都能独立生产与组装,实现 SKU 的快速切换。为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CARTMAN 还引入自动化生产线与机器人,在减少人工成本的同时,大幅提高生产灵活性,确保产品能够快速交付。

外部团队高效协同:供应商管理方面,CARTMAN 与关键供应商构建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定期沟通,共同制定柔性采购计划与库存策略。通过共享市场需求信息,供应商能提前做好生产准备,有效缩短交货周期,降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物流配送上,CARTMAN 建立起多元化的物流配送渠道,除了利用 Amazon 的 AWD 仓,还与多家物流服务商达成合作。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和客户需求,灵活选择最合适的物流方式。一旦某个物流服务商出现问题,CARTMAN 能迅速切换到其他合作伙伴,确保货物及时送达客户手中。

内部团队高效协同:选品、备货、广告、物流、客服等各个部门之间的流程实现了无缝打通。并且,CARTMAN 还自建了 ERP 系统,通过这个系统能够实时查看各个端口的绩效。一旦发现问题,便能迅速做出修正。

这种创新的运营模式,让 CARTMAN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凭借精细入微的产品把控与运营策略,CARTMAN 在亚马逊,2024 年销售额将攀升至 2 亿人民币。为契合不同消费者多元需求,CARTMAN 果断推行多品牌战略,于厨房用品、电子产品、清洁水系列等类目接连推出新品牌,迅速拓宽市场版图。

不仅如此,CARTMAN 还对原品牌进行纵向深耕,针对高低端市场打造子品牌。其中,低端子品牌精准面向追求性价比的客群,产品秉持实用、耐用特质,全力满足日常生活基础需求;高端子品牌则剑指高端市场,引入前沿技术与高级材质,为消费者呈上极致的使用体验,全方位提升品牌竞争力 。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品牌全球化势在必行,CARTMAN 积极布局,继开拓澳洲日本阿联酋站、沙特站点后,接下来CARTMAN将亚马逊欧洲站定为新战场,明确要把优质品牌推向全球。

团队延续了其他站点的运营经验,首先聚焦欧洲消费者需求偏好、审美观念和使用习惯展开深度调研,据此优化产品研发。供应链上,主动牵手欧洲当地供应商,快速升级自有工厂生产流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欧洲标准。人才招募方面,大力招揽熟悉欧洲电商市场的专业人才,组建本地化运营团队,全力筹备欧洲站业务。从产品研发到市场运营,每个环节都精心打磨,一心要为进军欧洲站筹备能量!

回顾 CARTMAN 的发展历程,对产品品质的坚持、对平台逻辑的理解以及对供应链的优化,是其成功的关键。“做跨境电商,产品是根基,平台是助力,供应链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

基于自身的成功经验,CARTMAN 为新卖家提供了一系列实用建议。新卖家应避免盲目跟风投入,而是通过市场调研、行业报告等方式,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竞争态势,找准市场切入点。在产品研发阶段,始终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投入精力打磨产品细节,同时注重品牌形象塑造,通过独特的品牌定位和优质的产品服务,逐步积累品牌知名度。Michael也鼓励新卖家:“跨境电商之路布满荆棘,但只要脚踏实地,遵循行业发展规律,就一定能实现迈出出海第一步时的理想。”

每个传统工厂,都值得再试一次,从传统五金外贸工厂到全球品牌,从0经验到2亿年销,CARTMAN走的不是捷径,而是一条清晰的升级路径:

只要能走通这三步

哪怕0经验,没有成熟团队

也能在亚马逊上打出一片天!

CARTMAN的故事还在继续

您企业的跨境故事也否会从此开始?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85129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