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关方面连续推出多项改革措施,我们在之前的《如何消化海关的这些“重磅”消息?》一文中为您做了解读和分析。在海关和媒体纷纷围绕“自报自缴”、“联合激励”等“重磅”消息大做文章之时,一则相比而言似乎并不起眼的报道却在进出口企业中引发更大关注。
11月3日,海关总署网站发布一则题为《大连海关启动“归类尊重先例”改革》(
报道对海关归类的基本含义做了介绍:“海关归类,通俗地说,就是某个进出口货物都对应一个海关编码,而这个编码对应一个特定的税率与监管条件”。对于“尊重先例”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报道中指出,“在实际操作中,同一种商品往往出现不同口岸不同归类、不同时间不同归类等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对通关时效性和企业切身利益也产生了影响”。
这样一项改革措施有怎样的意义?为什么会在进出口企业中引发关注和热议呢?报道从海关和企业的角度给出了答案。
--海关方面:“这项制度的实施不仅可以精简海关审核程序,提高通关效率,更重要的在于它是海关执法理念和基本原则的一次创新,对规范自由裁量权,推动海关执法统一,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外贸营商环境具有意义”。
--企业方面:“实行海关归类尊重先例政策以后,海关各部门不再进行归类审核,这就改变了过去多个部门审核,不同人可能会提出不同归类要求的状况,减少了归类争议,缩短通关时间,提高通关效率,节省清关环节成本”。
我们认为,“归类尊重先例”所要着力解决的同一商品在不同口岸或者不同时间通关被归入不同税号的现象存在已久,众多进出口企业叫苦不迭。虽然表面上可以以关员对商品的认知、熟悉程度不同,或者归类技术水平不一致等客观理由解释,但究其本质,却是执法不统一、自由裁量权存在被滥用风险的突出体现。
通过实施“归类尊重先例”改革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海关无意义的重复审核,让良好的信用记录在通关过程中体现更大的价值,引导企业自觉守法,营造“诚信守法便利,失信违法惩戒”的良好氛围;同时,改革可以使企业免于在各个关区间的奔波和说明,将精力投入到创新技术、研发产品、开拓市场、提升服务上来,推动进出口的长久健康发展。
由此不难看出,“归类尊重先例”的改革切中通关过程中企业关注的痛点,以创新的理念转变监管思维,既有利于企业节省成本,也有利于海关提高效率,同时还可以对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一举多得,值得点赞。
好的政策值得点赞,更应当在实际的推行中以实实在在的效果释放改革红利。尽管目前的“归类尊重先例”还只是大连海关的先行先试,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期待改革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和复制。
与此同时,从更好地用足用好政策,积极防范风险的角度,我们为广大的进出口企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努力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无论是“归类尊重先例”,还是“自报自缴”、“联合激励”,无不在提示进出口企业,良好的信用记录在企业通关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应当是企业着力研究和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作为专业的海关事务法律服务机构,我们愿意与企业一道,为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帮助企业尽享政策红利,作出我们的努力。
二是清醒认识审核后置带来的风险。在看到“诚信守法便利”的同时,企业也不应忽视与之相随的另外一半,那就是“失信违法惩戒”。海关在不断推出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的改革措施时,丝毫不会放松监督管理职责的履行,原先在通关环节过于集中的审核绝不是在改革中取消,而是后置,以加强后续监管保证监管到位,企业必须对此保持清醒认识,积极防范风险,为今后逐渐增多的海关后续监管做好应对准备,必要时,应充分借助专业机构的智力支持。
三是积极主张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以“归类尊重先例”改革针对的归类不统一的问题为例,相信众多进出口企业都会对此深有体会,而一旦在海关和企业之间发生归类争议,企业往往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顾虑,草草解释几句后,出于种种顾虑而接受了海关的意见,企业利益却因此遭受一定的损失。我们建议,企业既要充分尊重海关归类认定上的决定地位,也要认识到在具体商品领域的专业优势,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积极有效沟通,寻求共识,避免轻率处理导致企业利益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