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美国两度传出对中国再次加征关税消息,首先是确认对中国关税率升至145%,其次为再次提高小额包裹关税,由90%加至120%。

回溯至2025年3月,关税从10%骤升至20%,4月又追加34%“对等关税”,更以“中国未撤回反制”为由,4月关税提升至125%,综合累计关税加至145%的壁垒!

如此高额的关税,直接导致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大幅上涨。一双原本成本20美元的中国产运动鞋,在美国市场售价飙升至49美元;若产品被列入301关税清单,还需再叠加25%关税,关税高达170%!一台3000美元的工业机器人,到岸价直接翻倍至8100美元。特朗普所谓的“让中国付出代价”,实则是让美国百姓的钱包缩水,民众的日常生活成本,也被政治博弈绑架!

然而,在这场看似针对中国的贸易围剿中,墨西哥却意外成了“躺赢”的黑马。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政策,促使众多中国厂商加快了将生产转移至其他国家的步伐,墨西哥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热门选择。

近年来,墨西哥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表现出色,制造业成为主要受益行业。墨西哥经济部所揭露的关键趋势显示:2024年,墨西哥制造业吸收外资占比已攀升至 47%,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达368.72亿美元。众多跨国公司纷纷在墨西哥设厂,利用USMCA优势、地理位置优势以及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打造全新的生产基地。

(来源:墨西哥经济部)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项目中有 68% 的资金流向了与美国接壤的北部六州,这些地区距美墨边境线平均仅 83 公里。

(来源:墨西哥经济部)

2024年,美国与墨西哥的货物贸易总额估计达8,399亿美元,美国对墨西哥出口3,340亿美元,从墨西哥进口5,059亿美元,贸易逆差1,719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12.7%。墨西哥对美出口占GDP比重超过27%,据统计,墨西哥出口至美国满足USMCA的比例约75%-80%,未来是否受影响将取决于USMCA是否进一步修订。

对于加拿大和墨西哥而言,符合《美墨加协定》(USMCA)规定的商品将继续享受 0% 的关税,不符合 USMCA 规定的商品则会被征收 25% 的关税。

USMCA 第 31 章中,那个被称作 “汽车业核弹” 的条款明确规定:北美地区销售的汽车必须有 75% 的零部件产自成员国。这一规定虽然卡死了亚洲国家依靠低价竞争的路线,但也为中资企业带来了操作空间。

宁德时代在奇瓦瓦州投资50亿美元的电池超级工厂,既满足“北美制造”硬指标,又通过工业机器人将人工成本压缩至协定下限;TCL电子在蒂华纳的电视机组装厂,将中国运来的显示屏与墨西哥生产的塑料外壳组合,立即获得“Made in Mexico”免税标签。

中资“借墨登美”

关税防火墙后的“免税飞地”:当华为的5G基站因“实体清单”被挡在北美时,其与墨西哥电信巨头Altán合作的边境云计算中心,却以技术服务形式拿下美国运营订单。这种“墨西哥接单、中国研发、数据跨境”的模式,正在医疗器械、工业软件等领域复制。

成本洼地里的高端制造宁波拓普集团在萨尔蒂约建设的汽车铝合金工厂,工人时薪仅为美国同岗位的1/4,但借助中国工程师团队,良品率反超美国本土供应商15个百分点。这种“中国技术+墨西哥成本”的混血模式,正在打破传统产业转移的梯度定律。

贸易协定里的规则套利:海尔智家在克雷塔罗的工业园,通过将中国生产的压缩机运至墨西哥组装成整机,不仅规避了美国对中国空调征收的25%关税,还因符合USMCA原产地规则,获得了比越南马来西亚竞争者更低的物流成本。

145%的关税壁垒,或许正是历史给中国制造的成人礼。那些穿越太平洋的风暴,在墨西哥湾找到了平静的锚地。USMCA的条文,在商业智慧的解读下,变成了通行密码。

真正的全球化,不是货物的流动,而是生产方式的复制与重生。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贴上“Hecho en México”(墨西哥制造)的标签,我们看到的不是产业的流失,而是一个更坚韧的全球化版本——它不再依赖单一国家的成本优势,而是在规则与创新的交织中,构建起抗风险能力更强的价值网络。

或许十年后再看,今天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制造业长征,会成为中国企业真正走向全球化的历史性拐点。而那些敢于在墨西哥荒原上播下种子的人,终将收获整片森林。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84378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