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全球金融市场在“对等关税”的阴霾下迎来“黑色星期一”,全球股市开盘大幅下挫,原油期货、贵金属、加密货币等各类资产纷纷遭受重创,全球股市巨震等话题冲上热搜。
而引爆点正是特朗普签署的"对等关税"行政令。
4月2日,美国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推出“10%”最低基准关税”,并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实施差异化税率——中国加征34%、柬埔寨49%、越南46%、泰国36%、印尼32%、巴基斯坦29%、马来西亚24%、日本24%……同时取消香港的“小额包裹免税”政策。
4月4日,中国宣布对美商品加征34%关税,并启动多项反制措施。
4月7日深夜,特朗普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发文威胁:若中国未在4月8日前撤销报复性关税,美国将从4月9日起对中国商品加征额外50%关税,并终止与中国的所有贸易谈判。
这意味着,叠加3月已实施的20%基础关税,中国商品在美国可能面临最高104%的关税总负担。
01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影响
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不断升级。早在2025年2月1日,美国政府就以芬太尼等问题为借口,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了10%的关税。而在特朗普签署的“对等关税”行政令中,中国的“对等关税”税率更是被提高到了34%。叠加此前已对中国商品普遍征收的20%关税,从4月9日起,中国商品的总体税率将飙升至54%,这无疑对中美经贸关系造成了严重冲击。
1.出口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
关税叠加效应: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叠加此前已存在的关税,导致中国出口商品的成本显著上升。例如,从2025年4月9日起,中国商品的总体税率可能飙升至54%(若考虑此前已征收的20%关税和新增的34%“对等关税”)。
价格竞争力削弱:成本上升直接传导至销售价格,使得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大幅下降。这可能导致中国商品失去部分市场份额,尤其是与来自其他低关税国家的商品相比。
2.订单减少,企业利润面临挑战
需求减少:关税增加提高了美国进口商的采购成本,可能导致需求减少,进而影响中国对美出口量。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玩具、家具等。
利润挤压:出口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可能选择降价销售,但这将进一步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部分企业可能因无法承受成本上涨而被迫退出美国市场。
3.供应链调整与转移
生产基地多元化:为了规避关税影响,中国出口企业开始加速“去美国化”布局,向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区转移部分产能。这种转移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成本上升和不确定性,但长期来看有助于企业优化供应链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转口贸易受阻:部分产业通过转口规避关税的渠道也可能受阻,如光伏等产业。这要求企业寻找新的出口路径和市场机会。
02香港不会加征美国关税
"对等关税"公布后,全球市场反应剧烈!
连香港的“小额包裹免税”政策都被取消了,5月2日正式生效。
许多香港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出口商,这波简直是“无妄之灾”。本来靠跨境电商卖些小件商品的,现在全部要重新算账。
有港商直言:“以前做欧美订单的,现在压力山大。”
有的正在考虑是否将部分订单从美国转向东南亚或中东市场,甚至有人干脆准备“去美化”,彻底改写供应链。
然而,中国香港特区政府的态度却令人意外!
4月3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中国香港是自由港,一直支持和奉行自由贸易,对所有进口货品包括美国产品从来不设关税,“美国以所谓对等关税为由对香港产品加征关税,违反常理逻辑。”
这意味着,即使美国宣布对香港产品加征关税,香港政府目前也并不打算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
那么作为单独关税区的香港,在特朗普关税风暴之下,是否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4月6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题为《沉稳应对 抢抓机遇》的司长随笔中写道:“我们会继续保持自由港地位,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保障货物、资金和资讯等的自由便捷流动。”
他说:“地缘局势发展困扰全球贸易前景,香港作为国际贸易枢纽,短期内亦难免会受到一定影响。”
不过他表示,香港特区政府一直密切留意和评估有关情况和发展,并从多方面为本地企业提供支援,包括提供资金周转。
陈茂波称:“应近年单边主义持续升温,港商过去几年亦就出口市场作出了调整。”
数据显示,美国在香港整体货物出口的市场占比,已由2018年的8.6%缩减至去年的6.5%。与此同时,东盟和中东的市场份额则由7.4%和2%,分别上升至8.7%和2.9%。自2019年起,东盟已超越美国成为香港的第二大货物出口市场,排名仅次于内地。
因此,“在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历史窗口,我们要继续巩固与传统市场的联系,更要进一步加快联动“全球南方”新兴市场,为港商以至内地企业开拓新通道、新市场,同时助力和巩固地区产业链布局的深度结合和效率优化,”陈茂波表示。
他补充道:“我们亦要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的工作,鼓励内地和环球企业用好香港这个“内联外通”的国际化平台,和资金与人才汇聚,讯息自由便捷的优势,以发展业务、管理财资以至开拓新市场。”
随着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及其他国家加征关税,加剧了全球贸易紧张局势,香港宣布不跟随加征关税的立场显得有些特别。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贸易战阴影笼罩的背景下,香港以其独特的免税政策,或将成为众多企业和消费者的避风港。
03香港的“逆势突围”密码
在这一轮洗牌中,香港凭借独特的“双轨基因”(背靠内地、衔接全球),悄然站上全球资本避险的“黄金赛道”。
1.内地市场后盾 × 国际金融中心:双引擎驱动
香港背靠内地庞大市场,同时拥有“国际金融中心”的深厚底蕴,资本流通自由,监管透明,与A股互联互通,A+H机制灵活多样。当前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与其在竞争激烈的美股市场艰难打拼,不如选择到香港实现 “平稳高质量上市”。
2.欧洲企业“东移”枢纽:地缘风险下的理性选择
香港欧洲商会透露,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将区域总部迁至香港。原因很简单:香港政策稳定、地理位置优越、与中国市场紧密相连,风险远低于美国。
3.“安全港”效应升级:规则确定性的稀缺价值
香港既熟悉国际规则,又遵循国际资本习惯,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成为全球企业在动荡中的“避风港”。正如立法会议员所言:“最近来香港考察的欧洲商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想在亚洲找‘下一个安全港’。”
在全球经济一片混沌之际,香港却屹立不动,默默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世界经济正处于动荡变局,各种不确定性纷至沓来。但回顾历史,越是动荡时期,越能凸显出真正的机遇所在。特朗普挥舞的 “关税大棒”,或许在无意间为香港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对于香港而言,这可能是“黄金反击”的开端——通过承接全球资本、重构供应链、强化金融中心地位,香港有望在逆全球化浪潮中逆势崛起。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由卓瑞整理,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