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CEO锦囊
来源 | 36氪
2023年对于跨境电商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一方面疫情松绑整个行业开始“回暖”,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局势日益复杂,电商获客成本攀升,越来越多从业者认为跨境电商行业已经告别野蛮生长,回归理性。
在行业前进的转折点,多渠道经营和品牌化已经逐渐成为两种不可忽视的趋势,那么如何顺应趋势在多渠道经营的模式下成功实现品牌化?大卖的辉煌时代会过去吗?哪些海外新兴市场潜力较大?
以下内容
整理摘录自《万里汇氪厅》Vol.1
——跨境电商回暖,品牌化与多渠道是拐点吗?
PART 01
跨境电商回暖了吗?
36氪:2023年过半,全球疫情松绑后跨境电商真的“回暖”了吗?大环境变化在行业内部有产生什么新的趋势吗?
过去三年,疫情其实推动了跨境电商行业增长,全球各国都在“电商”上发力,能看到明显的增长曲线。这个过程中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机遇的部分在于像我们国家给了很多激励的政策,挑战的部分比如说在物流方面,在价格方面,在建站体系的搭建上面等等。至于回暖,我觉得现在下这个结论还有点尚早。我们看到23年的一些数据,对比2022年,各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疫情之后,人们消费的习惯和方式发生了改变。从一个产品导向的销售模式,转换成了一个需求导向的模式,一些过去没有被关注的品类,例如家居、健身等品类脱颖而出。第二大特点是买家更关注服务体验了。以前可能没有发展到一定要“卷”服务的程度,先把货卖到消费者手上,可能凭借价格取胜就ok,现在对于商家的要求就更进一步地提高起来。
谈到“回暖”,主要看参照系是什么?如果是相较“疫情时期”,当前的行业状态一定是健康很多。今年年初,我们也走访了大量跨境电商企业,相当一部分从业者表达了“谨慎且乐观”的态度。
在我看来,大周期上一定是乐观的。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当前行业中简单的钱、容易的钱可能都已经被挣了,大家得开始“修炼内功”了,未来是在精细化运营上的较量,看企业对数据的运用,对目标地区的用户的了解等等。行业阶段进入“深水区”后,过往粗暴的“搬运模式”可能会受到相当大的挑战,大家都需要尝试改变,为自己建立护城河。
说到行业新趋势,我觉得全球疫情加速了“线下转线上”的消费场景转变,线上的消费品变得越来越多。模式也丰富了起来,从平台的货架电商模式,发展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独立站点。
同时,销售模式也发生了变革。原来货架模式中,只要有商品,只要有好的履约服务,就能卖出去。但现在是一个货找人的模式,通过一个好的营销场,比如Facebook、谷歌等全球消费者关注的社交平台,在大家花时间的地方去推广商品。从“人找货”到“货找人”,我觉得这是革命性的转变。
其次,新兴市场的增长趋势大家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像拉美、东南亚以及中东等市场,潜力都是巨大的。在这些偏蓝海的市场掘金,还是非常有机会的。
PART 02
多渠道与品牌化是新拐点吗?
36氪:目前跨境电商业内有两个趋势不能忽视,一个是多渠道经营,另外一个就是品牌化。为什么大家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产生了这种共识?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多渠道经营这件事,我觉得还是可能跟“卷”有关系,就拿日常的一些消费品来说,比如你很难想象可口可乐是单渠道销售的,它的产品价值一定是通过众多的渠道组合去进行展示、传播和最终销售。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跨境卖家几乎都是从一个或几个头部电商平台开始“起盘”,在初期性价比都是非常不错的。但是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卷”,卖家们就一定会开始考虑,有没有新的赛道可以表达自己的价值主张?比如在新的电商平台做投入,比如自立门户做独立站等。 同时,这两年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电商平台,百家争鸣下,跨境卖家的选择就更多了。
做品牌这个点,脱离时间这个维度去说它就很苍白。其实跨境电商尝试这两件事也有一段时间了,飞书深诺做跨境营销也已经有十年多了,我们也是看到很多的中国卖家,对某些渠道并不是说他一开始不想做,而是它可能不在能力范围内。当他还在温饱线上的时候,他可能没有精力去考虑一下子铺到那么多的渠道,那就会先把已知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到的渠道先打好,比如说他们会选择先去Facebook,先去Google,覆盖到他最大的的目标人群的地方去打。
我觉得做品牌没有什么一定要做或者不做,而是看你整体的战略目标到底是什么。追求短期套利,快速卖货,跟要做一个长期做品牌,要做成一番事业,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达成路径可能也完全不一样。一切取决于你目前现有的现状,你的条件适合怎么做。
其实所有的渠道都有它的特性,多渠道经营其实是在满足更多元的消费者需求。最近聊了很多卖家,都存在这种趋势,它是不可逆的,并且会有越来越多人往里面走。
现在这个时间点,为什么多渠道的方式会被大家所熟知?我觉得还是乐观一点,就是消费者有在变多,千禧年后的卖家其实都是长在互联网上面的,所以大家的消费习惯都是在网上的。所以能看到商机多了,那平台自然也会多,我觉得更多是这个逻辑。
36氪:做精细化运营也意味着要匹配更多的人,通过多渠道提供更多元的服务,在这种趋势下,服务商是如何给跨境卖家提供更多渠道运营的方法的?
原来卖家只针对单一渠道做单一的事情,技能点可能就是一个方向的。但是当他要做多渠道的运营,特别是从原来的第三方的平台,做到独立站,他需要的技能点维度会变得越来越多。
店匠是一个提供技术驱动的角色,能够通过自身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跨境卖家运营提效,比如做数据分析,做市场调研,为跨境卖家出海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我觉得行业现在已经很细分了,大家都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当然,所有行业参与者的目的也都是一致的,希望中国企业出海可以更加顺风顺水。万里汇在跨境支付方面是很专业的,同时也在整合更多生态伙伴,为跨境中小企业提供更为全方位的服务。
万里汇有个产品叫全球远航,目前已链接全球近30个热门电商平台,可以帮助卖家快速开店,同时获取官方提供的开店权益及优惠。这个产品的初衷其实就是希望帮助卖家降低选择障碍,打破信息围栏,助力出海提效。
36氪:品牌这个词很多人很容易非常简单化地理解,我一个产品有我自己的名字是不是就叫有品牌了?我想答案肯定不是这样的,那中国品牌出海,往往都要面对哪些具体的难点?
做品牌它不是自说自话,它一定是由消费者决定的。另外提到品牌建设的难度,品牌是要很长周期沉淀的。我们面对卖家先会告诉他,首先你先把货卖好,做好你的产品,第二个你要做好精细化的运营,第三个你要把你的渠道铺设得更好。这三件事情做好之后,再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你才有可能会让你的消费者认可你,你的复购率高起来之后,消费者愿意回来记住你,这时候你才形成了忠实粉丝,忠实粉丝奠定了你品牌的基调。
我一直在说脱离时间去讲品牌很苍白。不然的话,你以为它是个品牌,但实际上时间会告诉你,最终它是一个爆品还是一个品牌。所以我也同意一个理念叫:所有的生意终局都是做品牌。这是一条难而正确的道路,它一定是对的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间,我觉得一个是自己的产品力本身要绝对的扎实,然后再是配上营销手段,才能触达你真正想要去触达的这些人。这些消费者反过来它可以定义你的这种产品,这就是为什么现在D2C可以这么火的原因。
PART 03
哪些海外新兴市场潜力较大?
36氪:如果现在想要去选择一个市场出海的话,哪个市场更适合?
东南亚在去年一直很火爆,包括像这个大平台也在那边搞很多闭环电商,做直播尝试,这些领域在新兴市场都很火。在拉美地区,它原来基建不是那么好,以前虽然有很多消费者需求,但是物流金流等基建设施没铺到位,市场没有被释放,现在基建越来越好了商流开始涌入,旺盛的需求就体现出来了。
我们还发现除了锚定市场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品类也很强劲,比如服帽类,这个得益于整个中国的“快反能力”。还有像家居,这个品类其实放眼全球我们也是没有对手的,也是基于供应链优势。
36氪:在中国众多出海企业中,哪些是本土化比较成功的案例?它们通常具备怎样的特质?
其实这个没有一个很标准的答案,很多种路径我都看到过成功案例。像前几年非常大的那些手机厂商,最早能看到他们都是总部主导,到后面分权到各个国家市场。还有一种,原先可能是个国内品牌,它在海外收购很多当地子品牌,也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我个人蛮喜欢大疆的,我是认为它的厉害之处在于他重新定义了一种品类,就是在海外可能大家想到无人机就会先想到大疆,这个其实是很难超越的一个水平,确实这也因为我们的供应链优势非常强,但你很难说是深圳造就了大疆,还是大疆造就了深圳。
36氪:对于今天的跨境卖家来说,无论是在哪个国家或市场做生意,都存在一定的资金安全的风险,万里汇在这个方面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安全合规是万里汇坚守的第一准则,也是立足之本。万里汇与我们的合作伙伴已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超过60余张支付牌照及相关资质,能为跨境卖家的资金提供坚实保障。
在风险防范方面,也建立了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化安全团队,严格遵循国际反洗钱、反恐融资标准,严格遵循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全面防范账户和资金风险问题。
前段时间,美国及欧洲的一些银行受到了冲击,很多跨境卖家可能会“心有戚戚焉”。其实,这也是在不断提醒大家,在拓展全球生意的过程中,资金安全是重中之重,选择抗风险能力强、资金实力强的金融支付伙伴“护航”,才能行稳致远。
未来
36氪与万里汇共同企划的《万里会氪厅》栏目
将持续关注跨境行业趋势与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