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上,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副司长黄卉表示,国际金融监管的共识是金融是特许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凡未持牌开展的金融活动都是非法金融活动,危害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随着近几年监管和政策的不断落实,对于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也在持续加强。而对于外贸人来说,跨境资金的流动一直都是“非法渠道”的重灾区,一不留神就会面临货款损失、账户冻结,更甚至触犯法律,面临牢狱之灾。


非法跨境金融和地下钱庄,正在危害资金安全

非法跨境金融是非法金融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涉及资金权益和其他资产发生进出境的非法金融活动。其中地下钱庄是最为典型的非法跨境金融。随着虚拟货币的出现,支付手段的革新,地下钱庄案件数量也不断增加。

目前钱庄的主要模式有6类:“对敲”型模式、虚构贸易、现钞模式、黄牛模式、虚拟货币交易、虚拟对外投资。如果想要了解详细的地下钱庄运营模式以及资金来源和流向,可查看文章这笔地下钱庄汇出的款可能来自那个被电信诈骗的家庭

以汇兑型地下钱庄为例,初级阶段的地下钱庄违法主体是团伙式的,手段比较原始,主要是通过买卖银行卡,境外刷卡套现等操作方式,典型的是街头黄牛。2005年之后,随着互联网支付的兴起,企业化、专业化明显,操作手段也更加隐蔽,而在2015年以后,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创新,平台违法主体更突出,操作手法专业化、科技化,隐蔽性更强,危害性更大。


非法跨境交易,让外贸人蒙受损失

对于外贸人来说,非法跨境金融问题一直存在,例如众多外贸B2B的中小企业老板经历过的“冻卡潮”。

2020年10月公安部联合开展“断卡”行动,很多外贸人的银行卡被多次冻结,对正常经营甚至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主要原因是几乎所有的“冻卡”案例都涉及外商通过第三方灰色渠道打款,而资金很可能来源非法。由于采购的外商大部分来自印度中东非洲巴西尼日利亚等国家,这些国家普遍美金短缺,并且在跨境贸易中,大多由外商主导货款支付模式,他们往往寻求地下钱庄等非法渠道支付货款。

这种不规范的支付流程,已然成为外贸B2B多年来的一种习惯。绝大多数外贸人都不了解资金来源,但因为采用了不规范的收款方式,被动涉及了洗钱,结果账户冻结、资金链断裂,甚至涉及刑事处罚,造成严重的后果。


监管在行动,政策在收紧

外汇管理部门一直以来着力协同有关部门打击治理非法金融活动,2017年以来配合公安机关破获汇兑性地下钱庄案件2000余次,查处非法买卖外汇案件近万起,协同整治非法网络炒作平台3000余个,有力防范了跨境金融风险。

除了多部门联合的监管执法体系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政策也在不断收紧。

金融立法方面:

一是完善非银行支付机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等领域的立法。

二是推动完善虚拟货币等相关领域立法,加强虚拟货币的交易治理,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将其纳入支付结算,证券或者代理等监管范围。

三是明确涉及金融安全行政加重处罚标准或规则,加强对重大金融违法行为的惩戒,提高违法成本。

四是完善金融活动域外管辖的法律规则,拓宽监管执法范围,真正落实境内外穿透式监管。

同时,2022年9月最新出台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针对金融行业治理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银行账户、支付账户及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和与客户业务关系存续期间,应当建立客户尽职调查制度,依法识别受益所有人,采取相应风险管理措施,防范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等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

因此在不断收紧的监管和政策下,是国家希望保护外贸人合法资产的安全,而对于外贸人来说,一定要通过合法正规的金融渠道进行跨境收汇兑,杜绝资金通过非法跨境金融渠道,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地下钱庄交易,这既是保护个人资金的法律底线,也是保护他人资金的社会责任。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13785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