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果主要以苹果、柑橘和梨为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水果种植总面积的53%和水果总产量的60%。水果早、中、晚熟品种不配套,成熟期过于集中,水果季节性供求矛盾突出,果品销售不畅。尽管中国水果质量有一定的提高,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水果质量总体上偏低。目前中国水果的优质果率只占水果总产量的30%左右;约有55%的“大路货”,价格波动幅度大,销售困难;还有15%的劣质果没有市场,积压滞销。另外,中国水果采后处理技术薄弱。目前,仅有1%左右的果品经过清洗、打蜡、分级、包装后投放市场。而发达国家水果生产几乎百分之百都要进行采后商品化处理。此外,中国果品采后管理极为落后,果品产地预冷、冷藏运输链的建立以及果品冷藏库的建设与果品生产严重不相适应。
近年来,中国水果加工产品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势头,特别是苹果汁加工业发展很快,柑桔罐头加工也有了新的进展,葡萄酒加工业也开始起步。但由于起点比较低,我国果品消费仍主要以鲜食为主,果品加工比重尚不足水果总产量的10%。水果加工落后还表现为没有或缺少专用的水果加工品种,没有上规模加工原料基地,加工品种严重短缺。
在我国,由于过去长期处于供给短缺状态,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就水果而言,目前优质果率只有30%左右(其中约有5%属高档优质果)。近年来质量问题是造成中国对东盟水果出口增长放缓、水果贸易由顺差转变为逆差的主要原因。以中国与东盟的水果贸易为例,中国向东盟出口水果虽在成本价格上具有比较优势,但中国水果在东盟市场上并不具备竞争优势。有资料显示,中国出口东盟的主要水果品种中,除苹果市场份额保持微弱增长外,梨和栗子市场占有率呈下降趋势。另外,中国出口东盟水果金额增长率大大低于水果数量增长率,这一现象也恰好折射出中国水果出口面临着严峻的质量问题。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由于生产技。术和检测手段落后,水果难以达到进口国标准,致使出口水果常常受阻或遭退货;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通过SPS壁垒来实行严格而繁琐的认证检疫制度,为水果贸易设置了层层障碍,提高了水果贸易的门槛,使中国水果出口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
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根据((SPS协定》有关条款,凭借其贸易大国的地位和技术优势,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相对苛刻的技术标准,控制中国水果出口。以风险分析为借口,不断地要求提供补充材料,无端地延长解禁的时间甚至停止进口;提出名目繁多的检验检疫项目;制定苛刻的检验检疫标准;按水果的品种和产地逐个解禁;以保护人体健康为借口,限制进口数量;要求出口国先解决检疫处理方法,经确认后才允许进口。同时他们又趁WTO目前未对国际贸易中关于环境保护问题做出明确规范打“擦边球”,以保护环境为由,对中国实行贸易歧视。
国外实施SPS措施后,大量的中低档水果被迫滞留在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随之形成,价格也相应下降,果农和出口商的收益损失加大。根据蛛网理论,水果生产具有周期性,本期水果产量受上一期价格的影响,若上一期水果价格降低,则本期产量会下降,反之则上升。可见,国外实施SPS措施会导致下一年水果供应减少。
随着SPS措施的实施,发达国家对水果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提出所谓“有机水果”以及类似的“生态水果"、“健康水果",对水果中化学物质的限量更加苛刻,使一些过去有出口优势的水果在新形势下面临新的挑战。中国水果出口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标志,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另外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年费
等,使中国出口水果成本大为增加。日本2006年5月29日起正式实施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暂定标准”一项涉及734种农业化学品、51392个检测指标、364种农副产品,“肯定列表制度’’规定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有的甚至超过400项。这些残留控制和残留检测所发生的费用,将使得我国输日水果的成本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