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丝线,将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联结在一起。如今,越来越多的丝路沿线国家不断开展人文交流,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们开始深入了解对方,“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群贤毕至 少长咸聚

“我想和中国谈一场恋爱!”俄罗斯女孩金娜活泼开朗,中文水平极佳。她在位于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正专注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农业合作关系的研究。不仅如此,她还注册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希望将更多的俄罗斯商品介绍到中国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目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有196人,占在校留学生的87.5%。这所学校已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340余人。

如今,在西安求学的外国留学生来自全球90余个国家,人数超过7000人。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互派留学生、科技文化交流合作、医疗合作、民间及政党交流等方面积极推进,这些年轻人也成为文化与科学技术交流的使者。

为推动沿线大学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西安交大牵头组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该联盟目前已吸引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所高校加入。由兰州大学发起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由最初的8个国家47所高校,增加到亚、欧、非、美洲等25个国家的126所高校。

文化无国界。盛唐时期,长安有国学六馆、太学诸生3000人,新罗、日本皆遣使入朝受学。西安的“大学习巷”“小学习巷”等地名就曾是留学生居住学习的地方。

由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发起的丝路阳光慈善基金,资助了60名来自乌克兰和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在西安学习。“我们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一带一路’,更需要他们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来。”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主席吕建中说,他们就像蒲公英,双向播撒着文化种子,实现着文化的深度交融。

同道相益 同心相济

埃及吃到凉粉,在伊朗见到果丹皮、枣泥点心、糖蒜、羊肉泡馍……2017年春节后,西北大学丝路学院教授岳钰自费到西亚7国进行了文化考察。他发现,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与自己熟悉的“陕西味道”相遇。

“文化是活生生的存在。”岳钰颇有感触,无论是古丝绸之路时还是今天,人类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息息相关,命运与共。“中国文化讲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这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也是人文交往的智慧。”

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也意识到民心相通的重要性,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位于西安的大唐西市博物馆是中国唯一非国有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这家博物馆牵头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已有丝路沿线18个国家的博物馆参与其中,并通过与哈萨克斯坦等国联合成立委员会来促进人文交流。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要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两个方面的力量,以政府主导、民间辅助,通过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在经济商贸合作、人文交流、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积极务实行动。国际计划亚洲区副地区主管海德·沃斯姆·雅各布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推动文化交融、促进和谐发展意义非凡,通过民间渠道,将南亚地区合作联盟与东盟国家连接起来,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以心相交 成其久远

前不久在西安举办的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来自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客商汇聚在这个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作为本届博览会的主宾国,塞尔维亚带来了本国的传统舞蹈和文化旅游推介项目。“这是一次展示塞尔维亚传统文化及旅游资源的宝贵机会。”参加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的塞尔维亚副总理拉西姆·利亚伊奇说。

不断升温的人文交往,正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说:“从部落、城邦,到国家、共同体,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从小到大不断聚合的历史。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学会一件事情:怎样与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风俗习惯的人合作交流。因此,促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民心相通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古丝绸之路经贸兴盛、人员往来,铸造了西安作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今天,古丝路遗迹旁,从西安至乌鲁木齐的高速铁路即将全线贯通,各种肤色和语言的游客享受着便捷的旅行。在西安古城墙上,角楼、垛口与五星级酒店互相守望,酒吧、咖啡屋和泡馍店同样红火;西安的夜晚,摇滚乐、意大利歌剧和华阴老腔相映成趣;华清池畔,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与现代话剧《西安事变》同时演绎。

在日前发布的《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中,中国将与丝路沿线国家一起,逐步完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形成多个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继续显现“欢乐春节”、“丝绸之路文化之旅”等文化交流合作项目的品牌效应,同时初步形成面向“一带一路”国际文化市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截至2016年底,中国文化部已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并与相关区域国际组织建立了各种有效合作机制。

时光无声,历史留痕。在大唐西市博物馆里,几段深浅不一的唐代车辙印,见证了古丝绸之路曾经的繁荣。“站在古丝绸之路的原点,我们共同面对着一个使命:让丝绸之路这条人类伟大的古道,成为通向未来的希望之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5494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