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浙江日报》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版刊发《代表委员共话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合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一文。文中指出: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碰撞叠加,对长三角而言,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克难攻坚化危为机,把握变局开创新局。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眼下,新一轮产业链重构、全球产业变局的窗口期正在到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亦称“产业簇群”、“竞争性集群”、“波特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通常产业集群内集聚大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十八大以来,中国工业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发力,取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额接近30%的成绩,为当下打赢抗疫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完善的工业体系、细密的产业链条,日渐规模的产业集群,如同经纬线,共同编织成保民生、抗风险的经济大网,构成了制度优势的物质骨架,是中国经济“生命链”,中国经济恢复的“护身符”。

两会期间,关于推动制造业升级,推进智能制造,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再次成为代表讨论焦点。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认为,当下,中国如何科学应对疫情影响,化解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同时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与调整的契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至关重要。

为全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周汉民建议一要重视研究产业链发展新趋势;二要充分用好自贸区进博会等对外开放平台;三要利用电商和数字经济优势促进国际往来;四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高融昆则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供应链水平决定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协同能力和服务支撑能力。2020年全球供应链体系的稳定性在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双重冲击下面临极大考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不仅是针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新途径。

 

要把保产业链供应链作为稳外贸外资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毫不懈怠抓好各项工作,决不能前功尽弃;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国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区域性产业集群协同联动发展,提高企业应对抵御突发事件和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为重构全球价值链、恢复世界经济秩序贡献智慧和实践总结。

王建沂委员则建议,要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战略窗口期,借力国家战略,做好顶层设计,优化和完善产业布局,形成一批“各具特色、有序竞争、差异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采访中,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用产业地图的方式重点体现区域内产业的布局、企业的集聚、要素的汇聚,引导跨区域产业协同、要素的市场化流动,有助于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竞争力。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相当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

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通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公布了第一批6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

此外,科技部曾公布国内108个顶尖产业集群详细名单,包括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61个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名单47个

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出口大省和制造大省,包含的产业集群更是数量惊人,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的产业集群高达120个

而全国各地其他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更是不可胜数。

今年,新冠疫情的发展,让我们的产业链受到不小冲击,随着疫情影响逐步被消化,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提升等问题势必被提上日程。

然而产业链升级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项目更是包含方方面面:在全球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定位全球性的、处于成长期的市场或行业;拥有核心技术、市场等先导性要素的骨干企业;凝聚高能级的创新力量;助推龙头企业的跨区域布局及要素资源的流动以及产业链延伸融合、产业布局优化等等方面缺一不可。

立体生长,寻求产业协同的内生动力,集各地之所长,分工互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使得产业链能够以最经济和最有效率的方式运行,形成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或许,是中国产业集群的未来之路。

END.
◎审校:万青来◎编辑、排版:周玉婷◎来源:政府网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36616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