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短期内几乎不可能破7,甚至还有望出现一波回升走势。
上周五(8月24日)晚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官网发布了这样一则讯息:#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重启“逆周期因子”#!
公告称,近期受美元指数走强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外汇市场出现了一些顺周期行为。基于自身对市场情况的判断,8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陆续主动调整了“逆周期系数”,以适度对冲贬值方向的顺周期情绪。
via: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目前,绝大多数中间价报价行已经对“逆周期系数”进行了调整,预计未来“逆周期因子”会对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发挥积极作用。(话外音:短期内人民币不会连续大幅贬值了。)
随着贸易摩擦、美元升值等因素影响,人民币汇率近期出现较大幅度波动,8月15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更一度跌破6.95,濒临7的重要关口。
上周,人民币中间价经历大起大落,周一报6.8718,之后连升三天,一度升穿6.83关口。周四周五连续两天中间价大幅回调,其中周五报6.8710,较前日下降343点。与此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呈双边震荡趋势,弹性进一步扩大。
随着“逆周期因子”重启消息的公布,8月24日晚间人民币急速飙升,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收复6.80关口,是自7月31日以来盘中首次,日内大涨逾900点,涨幅达1.37%,创下自2016年1月以来最大盘中涨幅。在岸人民币也升破6.86关口,日内涨幅逼近350点。
8月27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一度跳涨逾700点,最高报6.8080,同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大幅调升202个基点,报6.8508。
“逆周期因子”到底是啥?
就这么直白点解释吧,“逆周期因子”是抵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继续贬值的大杀器。
经济学家钟正生解释说,简单来说,逆周期因子就是先通过数学处理提取出前一日人民币收盘汇率变动中的市场供求因素,然后对这一成分进行打折过滤。
实际上,央行引入逆周期因子,也是创造了一种干预外汇市场的新方式。
再专业点说,逆周期因子2017年5月26日亮相,为了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核心成员基于市场化原则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由原来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调整为“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引入“逆周期因子”有效缓解了市场的顺周期行为,稳定了市场预期,帮助人民币汇率在2017年大幅升值。
2018年1月,随着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趋于平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基于自身对经济基本面和市场情况的判断,陆续将“逆周期因子”调整至中性,1月19日晚,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网站以答记者问的方式回应了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已经恢复中性。
在逆周期因子实施的7个月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路从6.86升值至6.40上方,升值幅度达6.7%左右!
看看这些密集出台的政策,你就能找到趋势了:
8月3日,央行宣布,自2018年8月6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此举在当下人民币贬值压力愈发加大的背景下,旨在抑制彼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打击跨境外汇套利。当时,央行还同时表示,将根据需要进行逆周期调节。
8月16日,央行上海总部通知,鉴于近期离岸人民币价格波动较大,即日起,上海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简称FTU)的三个净流出公式暂不执行,各银行不得通过同业往来账户向境外存放或拆放人民币资金,同时不得影响实体经济真实的跨境资金收付需求。当天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甚至出现暴涨,CNH收复6.86关口,涨幅1.28%,较日内低点涨近900点,刷新了2017年1月以来最大涨幅。
8月17日,外管局最新数据显示,尽管7月人民币汇率下跌较快,但当月银行结售汇逆差仅为29亿元人民币。不过,在人民币贬值预期犹存的阴影下,这预示着银行远期售汇压力较大。
在8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李波再度提及逆周期调节。他表示,在保持汇率弹性的同时,人民银行也坚持了底线思维,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宏观审慎政策对外汇供求进行逆周期调节,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8月25日,逆周期因子重启。
在上述一连串抵抗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工具祭出后,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短期内几乎不可能破7,甚至还有望出现一波回升走势。
我们做出口的肯定是希望人民币适当贬一贬值,这样短期的既得利益是立刻就增加了,不过如果贬值失控那还是很可怕的,昨天我们发的资讯谈及“崩盘四国”,就是刚出炉的前车之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