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23年是跨境电商平台的”全托管”之年,到了2024年初,战场来到了“半托管”。
1月5日,速卖通经历了半年试运行,推出了”半托管”模式;阿里国际站也在开年2月18日上线了半托管模式,覆盖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英国、德国、法国六个国家;本月,Temu也将上线半托管模式。
虽然都叫“半托管”,但事实上每个平台所推出的半托管模式并不相同。这些平台的半托管模式有什么区别?更适合哪些卖家入驻?
平台陆续推出“半托管”模式
最早推出半托管的平台是速卖通。
在推出半托管以前,速卖通有POP和全托管两种模式。在POP模式下,店铺的运营、物流和营销都由商家自主经营,也就是第三方卖家。2022年底,速卖通开始推出全托管,商家提供商品,平台负责运营和物流履约。
据速卖通表示,2023年,全托管拉动了速卖通的主要增长,最新一季报显示,速卖通季度订单增长了60%。据媒体报道,速卖通全托管对于商品的备货入仓要求高,更适合重复批量生产、单一或极少SKU的商品,适合有生产优势的工厂、工贸一体型商家入驻。并非所有商品都适合全托管模式,尤其对于服装等非标品、多SKU商品以及有品牌需求的商品。
而速卖通推出的半托管模式下,商家具备了较大的自主权,由平台负责物流履约,店铺的运营、定价、品牌营销均由商家自主负责。半托管模式降低了卖家做跨境电商门槛,让卖家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研发、测款和品牌运营上。
同为阿里旗下的电商平台,阿里国际站在今年2月18日上线了半托管模式,开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英国、德国、法国6个国家。在这些站点中,参与半托管的商品被打上了“Alibaba Guaranteed”的标签,并标注出送货时效、一口价以及售后保障等内容。
阿里国际站的半托管服务中,商家负责经营和定价,而物流、资金和售后则“托管”给平台来完成。
阿里国际站总裁张阔在媒体采访中表示:“海外批发市场很大,但ToB需要建立长期的买卖关系,有很多不确定性。用跨境电商的方式去和海外供应商谈生意,其中要承担很多风险,现在的半托管模式就是平台把这一层风险挡掉,用更集约化的方式简化贸易环节,帮助卖家进一步扩大市场。”
阿里国际站的半托管主要是帮助卖家降低外贸门槛,让出海更简便。
当红“炸子鸡”Temu继2023年高举高打的全托管模式之后,也将在今年上线半托管模式。
Temu的半托管与前两个平台的逻辑并不相通,速卖通、阿里国际站的半托管是帮助商家简化出海流程,而Temu的半托管则面向已经成熟的跨境卖家。
此前,Temu的全托管模式吸引了大量工厂型或工贸一体型卖家,平台主打低价产品,并通过巨大的广告投放吸引了大批流量,但也被迫遇到了物流运力不足以及定位低价的用户心智固化问题。而Temu半托管模式则面对已经在海外设置仓储,具备“本对本”发货能力的卖家。
平台负责店铺运营,包括运营、定价和上架站点,商家则自主负责物流和售后。对于被Temu流量吸引想“分一杯羹”的卖家,该模式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Temu百货类目商家郭鑫鑫在媒体采访中提到,“本对本”发货意味着物理距离缩短、履约能力更强,尤其是中大件产品的消费体验会更好。可以看出,该模式有望帮助Temu丰富平台的品类,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半托管”将成为今年跨境电商的关键词之一,而关于是否要跟风加入半托管,卖家们则表示需要谨慎,结合自身业务再做决定。
出海的盘子越做越大
2023年的全托管浪潮下,各平台鼓足了劲做出海,工厂和供应链成为各家争夺的对象。
随着出海的热潮愈演愈烈,平台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提供给卖家们的选择也变得更多,但是否要参与,还是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来理智选择。
每个平台所面向的卖家都有所不同。
据介绍,速卖通半托管主要面向三种业务场景的卖家。一是本身有研发需求,需要不断迭代自己的产品;二是有品牌运营的需求,需要提升和消费者的黏性,实现品牌价值;三是多SKU的商品。
通过把物流托管给平台,卖家能更专注做好自身的运营和品牌积累,提升品牌的价值和服务体验。
有报道称,速卖通已经加大了半托管的力度,将店铺内重量在2kg以下的所有商品及2kg以上的热销产品强制纳入半托管模式,此举引发了部分卖家的争议,但可以看出,全托管、半托管模式将会是平台继续投入的重点。
阿里国际站则是降低B2B外贸的门槛,对外贸新人更加友好。不少商家被出海吸引,但缺少物流、运营的实力,阿里国际站的半托管则主要面向这部分商家,国际站在公开文件中写到:除了国际站上的现货/准现货商家,对内贸的现货/准现货商家、To C端商家、贸易型组货商家来说,都是入局跨境B2B的绝佳时机。
Temu的半托管强调本地物流能力,海外一批想借Temu清库存的卖家正在进场。据悉,目前Temu的半托管业务正在面向家居品类招商,大小家电、厨房餐厅、浴室用品等品为重点类目。
从平台的动向,可以推测,各平台都在加快补齐自身的短板,提升跨境出海的平台服务能力,将出海的盘子越做越大。
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各平台都在想办法拓展自身的业务边界,试图吸引更多类型的卖家,同时强化自身能力。
可以预计的是,今年国内的跨境平台的业务还将继续扩大,跨境生态的变革和洗牌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