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从10%上调至20%,中方同步反制,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关税并扩大科技出口管制。这场“硬碰硬”的博弈不仅推高了美国消费成本,也让主营美国市场的跨境卖家陷入成本与需求的双重夹击。
物价飙升与消费焦虑美国市场的“连锁反应”
关税叠加效应下,美国食品、日用品等价格持续上涨,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2024年7月以来最低。民间组织“美国人民联盟”借此发起“经济断电”抗议行动,呼吁民众在2月28日抵制亚马逊、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商,转向本地小型企业。尽管活动仅持续一天,但传递的消费情绪信号不容忽视。
平台流量分化:
亚马逊因日均销售额超10亿美元,受抵制影响微弱(当日销售额同比增1%),但沃尔玛、塔吉特网站流量分别下降6.5%、1%;
Costco意外获益:
因坚持多元化政策获消费者支持,网站流量逆势增长8.3%;
整体趋势疲软:
Similarweb数据显示,美国前100电商平台当日总流量同比降6%,非刚需品类首当其冲。
抵制浪潮持续复活节大促遭遇“黑天鹅”
首轮抵制后,新一轮行动已箭在弦上
01针对性升级
3月7日“抵制亚马逊行动”直指其复活节购物潮(3月25日大促开启),随后3月28日第二轮“经济大断电”或冲击全平台
02非刚需品类承压
复活节装饰、礼品等核心品类受高通胀抑制,亚马逊卖家反馈“出单量不及往年同期”,部分流量转向TikTok美区等新兴平台
03平台紧急应对
亚马逊提前上线“复活节专区”,通过算法优化集中促销流量,但消费者缩减非必需支出的趋势难逆转。
跨境卖家的困境与突围成本与流量的双重博弈
对跨境卖家而言,关税上调与抵制活动仅是表象,深层挑战在于成本压力加剧、流量波动风险以及品类策略调整。20%的关税直接挤压利润,中小卖家被迫提价或优化供应链;高频抵制活动加剧了平台流量的不确定性,依赖亚马逊等巨头的卖家需分散风险;刚需生活用品抗压性强,而非必需品类则需转向社交媒体或独立站寻求增量。
短期来看,消费抵制可能对非刚需品类造成阶段性冲击,但历史经验表明此类活动难以撼动巨头根基。长期挑战则聚焦于关税成本传导和消费习惯变迁。若中美僵局持续,2025年跨境行业淘汰率可能进一步攀升;同时,在通胀压力下,美国消费者正转向高性价比平台,这倒逼卖家重构选品与运营逻辑,以适应市场变化。
面对关税战与抵制潮的“双风暴”,跨境卖家需兼顾短期防御与长期布局:优化供应链以对冲成本、借力社交媒体分散流量风险、深耕刚需品类稳住基本盘。唯有灵活应对,方能在动荡中捕捉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