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往来不仅在谈判桌上需要斗智斗勇,还需要防范贸易中的骗局。一不小心,信任可能会变成骗子用来欺骗你的工具。今天,我将总结一些市面上非常典型的外贸骗局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案例一:
国内外贸工厂A通过某外贸中介B拿到了一票非洲知名公司C的订单,订单价值30万美元。在多轮谈判后,A工厂与公司C签订了货值合同,并约定了OA30天的付款方式。
当货物抵达目标港后,A工厂多次催促中介B付款,但B却以各种理由推脱,后来甚至无法联系上。随后,32个货柜中的23个被提运到乌干达,而有9个货柜则滞留在目标港未提走。
通过海关数据、社交媒体等工具,A工厂获取到公司C的联系方式进行核实。公司C表示从未在乌干达开设工厂,也没有名为所述姓名的工作人员!
案例二:
国内工厂A与肯尼亚公司B签订了农化产品销售合同,为了保险起见,选择了中信保担保。A工厂先后发出了三批货物至B公司指定的港口,并通过银行托收的方式将第一批货物的全套正本单据交至B公司指定的银行。
然而,等到货款到期时,B公司却没有付款也没有提货。A公司通过银行要求对方将全套单据退还,但对方银行退回的提单是彩色打印件,而不是正本提单。当A公司通过中信保提供的方式联系到B公司时,才发现B公司是假冒的。由于信保只保障商业信用风险,而不是商业诈骗风险,所以此单损失无法得到赔付。
很多外贸从业者认为有信保保障就不怕客户不付款。但是,如果与你签订合同的是未经调查的买家,卖家可能会一无所获。很多骗子正是利用这一点,让卖家松懈警惕,轻易骗走货物。信保也因虚假贸易而拒绝赔付。
面对上述骗局,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在不了解买家资信状况时,要提前申请买家资信调查。查看调查结果是否与买家描述一致,如有出入应先向买家核实清楚,在允许的情况下请买家出示书面解释。
如果买家明确表示自己是中间商或代理商,必须要求其出示相关采购授权书。如果出口商未直接从最终买家处获得合同文本,需向中间商或代理索要其获得合同的原始途径证明,且原始邮件必须通过买家官方邮箱发出。
除了以上注意事项,签合同时还要核对签署人名字是否在资信报告中的管理人员名单中。同时要注意合同形式、传真号、寄出地址及邮戳。如果是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发送的,要查看发送邮箱是否为企业邮箱。
对于首次合作的客户,可以采用预付款的方式来降低风险。当然也不排除客户为了骗取更有价值的货物而不惜支付预付款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付款路径上明确要求对方以限额(合同)买家自己的银行账户来进行外汇支付,从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果真的被骗了,不要慌张,及时采取适当的法律手段维护权益,并委派人员到货物所在地办理退运或转运,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