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翻译理论教学
jacky.lau
理论教学是翻译素质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1.1翻译理论的重要性
翻译是一门经验科学,我们总是在翻译实践中获得理论认知,以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原有理论得以深化,因此能更为有效地指导以后的实践。如此反复,翻译实践和理论就在这种循环上升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地不断发展和完善着。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实践时往往流于经验主义,总是在原有的层面上徘徊,无法在已有实践基础上出理论认知,并以此加强实践的意识性和目标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能告诉学生某一处应当怎样翻译而对为何需如此翻译(或其他某种译法为何欠妥〉未加解释和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恐怕还是找不到正确的翻译方向,只能一直在原有的水平层面摸爬滚打,最终导致信心受挫甚至选择放弃。目前,有些教师本身对翻译理论缺乏足够系统的认识,或即便有所了解却因其包容广泛而自觉无从着手教学;大多数的翻译教程都以介绍翻译技巧和方法为主,对理论并未多加阐述;而且很多学生也觉得理论总是十分枯燥无味。对此,我们的翻译教学中理论教学这一部分显得相当薄弱。即使有所涉及,也似蜻艇点水。河北google推广因此,学生对翻译理论的认识往往仅限于“信、达、雅”,“直译和意译”,而且其理解往往不够深刻系统而流于表面。由于教学中缺乏对翻译理论有所选择却又不失系统的介绍,学生的翻译实践常常不可避免地体现出“盲目性、因循性”,无法从容应对类似的问题,甚至重复同样的错误。而若要提高翻译实践的科学性,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始终表现出自觉性和意识性,翻译理论教学就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1.2翻译理论的构成如上文所述,翻译理论包含十分广泛,这里只作简略说明。
1.2.1跨学科理论
作为一门研究语言文字之间转换规律的学科,翻译理论不可避免地涵盖了跨学科理论。任何一位合格的译者总是对与翻译相关的其他学科一一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美学、逻辑学、传播学、符号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如机器翻译、翻译软件发)等^有着一定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强调对比研究的重要性。对翻译进行任何研究都至少不能脱离与之密不可分的对比语言学、文化对比研究和比较文学等学科领域。
1.2.2翻译基本理论
翻译基本理论指对翻译的基本知识和翻译行为的基本规律的描写和分析,包括以下几简而言之,任何翻译过程都遵循以下程序:对原文意义的理解和把握^译者对自身理解的整合一以目的语恰当的形式对原文意义的表达^对成形译文的润饰。这一程序虽然看似简单,但对译者的语言文化素养、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能力都提出了相当要求。
1.2.2.2对策论
所谓对策,指的是我们实际翻译中可以作为依据的原则和策略。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别导致了翻译中可译或看似不可译的现象随处可见。在语言层面上,翻译对策论的核心思想是力求实现原文和译文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动态对应。意义的有效传递是首要目的,如果保留原文的形式有碍于意义的有效传递,必要时可以考虑舍弃形式。另外,意义的把握关键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中,即必须在变化多端的语境中把握原文的语义和作者真实的意向,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外化表达形成译文。另外,在文化层面、审美层面和逻辑层面,翻译学也都有相应的对策论,请参阅本书各有关章节。
1.2.2.3方法论
方法论指的是在一定的翻译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针对词语、语句、语段和篇章等具体的翻译单位的操作方法一如词语的音译、对应、替换、拆合、释义等;语句的分割、重组、倒转、整合、增等;语段的同步、解构、改写等;以及成语、习语、隐喻等各种具体译法。虽然我们的学生在以往实践中曾使用过以上列举的一些方法,但大多缺乏系统性和规律性,且意识性并不强。倘若我们在教学中能结合实际对此有意加以介绍和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实践中就能化自发为自觉,有所选择地合理运用各种具体方法,翻译效果自然会随之有所提高。
1.3翻译思想史
翻译古已有之。古今中外的翻译从事者们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采集了一颗颗历经泥沙激浪棰磨的明珠。明清时代以来,杰出的翻译名家有林纾(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起到极大的作用)、严复1854—1921,翻译标准“信、达、雅”)、林语堂(1895一1976,“翻译艺术论”八傅雷(“神似”说)钱锺书0910—1998,“化境”说)等。西方翻译思想史上也曾出现过六次高潮(至今仍处于二战以来的第六次高潮之中)。历史上提出翻译思想或主张的名家也不乏其人,如昆体良(m. quintilianus,约35—约95: “与原作竞争”:)、哲罗姆(jerome,约340—420:“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翻译三分法及翻译是艺术的观点〉、泰特勒(a. f. tytler, 1747—1814:优秀译作应复写出原作的思想、模仿原作的风格和手法、具备原作的通顺一一翻译三原则〕、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43: 口笔译之分、归化和异化之分)洪堡(w.humboldt,1767—1835: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八奈达(eugene a. nida,1914—:关于“动态对等”的理论)等等。翻译史上各家论述难免偏颇,但无可否认地丰富、充实了中外翻译理论。翻译教学中有必要概略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突出的翻译思想和代表人物,使学生加深对翻译的认识。外贸翻译综上所述,翻译理论具有以下特点: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总是和实践紧密结合,能揭示翻译实践活动的内在客观规律,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完善,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因与语言学、文艺学、交际学、美学、符号学等其他学科理论密切相关,彼此互为解释、参照和补充,因而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系统化地阐释了翻译现象,描述了翻译基本原则和策略,进而导致方法论的产生,并成为译文质量评估的科学依据,因此具有实际的指导性;翻译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思想或教条,而是总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丰富、充实和重构,因此具备相当的放性。置理论于不顾的翻译教学必定因杂乱无章或流于经验而效甚微。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1.4理论教学方法
翻译理论千头万绪,本科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广大的非语言专业的高校学生而言,全面地进行翻译理论的研习恐怕只能在课后进行。换言之,翻译教学课堂上对于翻译理论的引介只能是有所选择的。一方面翻译课的课时实在有限,不可能花费大量课时全面讲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谨慎翻译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防止理论的讲解“过犹不及”,效欠佳。在必须有挢取舍的前提下,理论讲授内容的合理选择尤为重要。上文所提及的一些翻译的基本理论〖翻译基本程序、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等〉对实践具有相当的指导性,因而当属必讲课题;讲授翻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时必须充分考虑本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翻译学习的实际需求。过于专业化的讲解反而会使他们认为理论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心生畏惧,继而怀疑理论的实际意义。因此这方面的教学可以具体落实在汉英两种语言微观和宏观的对比分析(尤其是典型性的相异之处,以初步掌握两种语言的转换规律,各语法层次上的语义分析(以了解意义确定的原则及其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汉英文化对比(以把握适当的文化意义策略)等方面。以上一些课题可以在翻译实践前由教师先以讲座的形式较为系统地予以介绍,亦可在实践之后总结得失时适时托出呈现,但切不可脱离实践,纸上谈兵。离实践的理论是毫无趣味可言的,也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翻译思想史的内容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阅读,有可能的话以译文评析的形式结合实践相互讨论、交流以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批判的能力。理论教学除了必须结合实践、有所侧重之外,还必须注重一定的系统性。不能面面俱到并不意味着理论教学可以零乱无章,教师可以凭个人主观和兴致想到(或在实践中遇到)什么讲什么。相反,教师在学期之初就应理清思路,有所规划,确定课题及其合理的讲授顺序,并且事先告知学生,使他们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明确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