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是认知的基础,也是好翻译教学工作的根本
demon
人类认识世界从经验始,科学认识世界也是从经验始。翻译学属于与认知科学有密切关系的经验科学,因为它是对翻译实践的科学认识,始于经验,也基于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史即是人类翻译经验的总结;而翻译理论则是人们对翻译经验的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认知和提升。以往的翻译教学不是沦为教条主义就是经验主义,原因就在于对翻译学缺乏一个科学的定位。霍姆斯(j.s. holmes)根据哲学家韩普耳(c.g. hempel)对经验科学的解释在《翻译学的名与实》中将翻译定为与认知科学密切相关的“经验科学”,这是对西方译论的一大贡献。(转引自刘宓庆,2007:1〉近30年来,认知科学有着很大的发展。2003年美国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斯特伯格sternberg)就认为,人的智能包括实务性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能力,而这三种能力都离不经验。毋庸置疑,sternberg的理论很适合于解释翻译中的现象,因为翻译中的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实务性能力也都离不经验。翻译行动属于语言行为,语言行为具有经验性。索绪尔(f. de saussure)认为“语言”实际上是“声音一意象”和“词语一象”的“储存库”。显然,“储存”离不“历时经验”,描写语言实际上是描写人类语言行为的经验积累,而这种积累是人类经验世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语言本质认知的正确把握,无疑可以促使我们展对翻译教学基本原则的深人探讨,并得出以下认识:
1.经验产生于感知,又高于感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石和起点。河北google推广就翻译教学而言,我们不仅不能轻视经验,而且必须在经验科学观的指导下倡导翻译教学及研究以经验作依据和基本参照、以经验检验翻译理论的可操作性以及教学计划的整体可行性。从事翻译教学的人,应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以及研究经验的条件。即使目前不具备这个条件,一个好的翻译教师应该也能够从学习中创造这个条件。
2.重视经验的积极意义在于提升、优化和经验,而不是止步于经验。这即是我们所称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指的就是将经验理论化和科学化的过程。经验中仅由感觉尤其是个人感觉所把握到的事物,或者叫“纯经验”,常常是芜杂的、粗糖的、表面的、局部的、权宜的,不能说明或解释普遍的翻译现象,不能指导、预测普通的翻译活动。但同时我们亦不能忽视“纯经验”可能具有的原创性、拓性、潜在的发展素质以及典型性。不从这两个方面看待经验,很可能就会失去“粗”中之“精”,“伪”中之“真”,从而止于“此”而不达“彼”,限于“表”而不能及“里”。这一点即是对经验所应持的科学态度,对于翻译教师尤其重要。
3.由经验所推出的“普遍原则”也并不是经验的终极。在“普遍原则”推动和指导下的翻译行为会产生新的经验,而这些新经验又需进入提升、优化、的新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可以使初始的“普遍原则”得到检验、调整和修正。同样,新的普遍原则会推动人们在新原则的指导下观察、分析新的翻译现象,进入新的翻译行为,从而推导、推断、发展出在高一级平台上更新的普遍原则。事实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这样从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知,一个平台高出一个平台地向前、向上发展的。可见,翻译教学的基本现念亦应该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基本流程,即认知(认识〉以经验(实践)为基础,经验使认知得以深化,深化的认知又在高一级的平台上促进经验的获得、筛选,为更进一步的认知准备好物质条件。可以说,这就是翻译教师应该恪守的翻译教学指导思想。目前在翻译教学中一些翻译教师往往太过于强调其本人翻译实践中的有限经验,在课堂上只求学生“知其然”,讲自己认为“应该怎么译”,不讲“所以然”,甚至不希望学生问“为什么只能这样译,不能那样译”。对于学生的问题,这些翻译教师的回答往往是“如何翻译取决于语感,并没什么大道理可讲”,或是“翻译往往凭经验”,其实不然。语感固然是可贵的经验,谷歌推广效果但它只是一种表象,认识不能止于感觉、止于表象,必定要有超越经验的条件,这样的经验才符合经验科学的检验。而所谓“超经验的条件”就是“知性判断”,指以认知为特征的理性认识,也即是“认识原理”。而要获得这些“认识原理”,翻译教师就必须涉猎人类知识的方方面面。翻译学具有全方位的综合性,可以说世上没有哪一个领域不需要有人从事翻译,因此翻译教学的基本知识涉及语言学、文学、美学、文化学、逻辑学、科普知识、汉外对比语言学、修辞学、传播学、国际政治及中外文、史、哲、艺等众多领域。―个好的翻译教师应该从积累这些知识中获取经验,并不断将这些经验提升、优化、,从而将经验贯穿在翻译教学中,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