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从业者普遍缺乏维权意识
全国近800家纺织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了此次调研,覆盖纺织行业全产业链。其中79.7%的受访者来自纺织企业管理层,而且81.5%的受访者在纺织行业的从业经验都在3年以上。参加调研的企业主要是纺织行业较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调查显示,发达地区纺织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更强。受访者中,81.5%的人认为知识产权保护非常重要,通过对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受访者数据对比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城市的发达程度有一定关系,即越发达的地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越强。
而产业链终端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在调查中,75.8%的人认为服装品牌商、零售商是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中最常受到知识产权侵犯的环节,半数以上(55.4%)的人认为服装品牌商、零售商在其知识产权受到侵犯后,对社会的危害最大,纺织行业的产业链终端成为容易遭受知识产权侵犯的环节,而且其知识产权遭受侵权后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也最大,成为纺织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环节。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从业者普遍缺乏维权意识,知行不一。82%的受访者在调查中都认为知识产权保护非常重要,但是在发现知识产权侵权现象时,84.1%受访者只是终止购买侵权商品,69.7%的人采取退回商品的方式,仅有45.2%的受访人会通知知识产权拥有者,40.1%的受访者会通知相关机构,由此可见,纺织行业的从业者普遍缺乏维权意识。
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认为,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不足、法制意识淡薄、政府机构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企业信息闭塞而造成的无意识侵权是造成中国纺织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佳的五大原因。
严格的监管环境和企业自身更强的自我保护是减少侵权现象的主要方法。政府、知识产权所有人以及产业链中的厂商被认为是保护知识产权的主要责任方,93%的受访者认为加强政府的监管和惩治力度是最有效维护知识产权的途径。
缺乏核心知识产权成发展瓶颈
与这个调查相呼应的是我国此前印发的《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中的一组数据: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业,其相关专利申请总量不多、质量不高,2014年我国专利申请中纺织业的专利申请只占总量的1.74%,远低于通信、医药等产业,更遑论体现出支柱产业的地位。
虽然我国纺织行业产业链完整、产业规模大、企业数量多,但整体上还是以代加工(OEM)为主,产品档次水平不高,企业经营和管理经验相对缺乏,技术发展以跟进模仿为主,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总体而言,我国纺织业目前遭遇的发展瓶颈就是缺乏核心知识产权。
近年来,随着纺织行业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低成本已无法成为国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很多企业陷入了“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的尴尬境地。而跨国集团对中国企业适时发起的专利侵权诉讼,也对国内纺织企业的转型升级造成了阻碍。
例如,在业内影响甚广的日本兄弟株式会社诉上海、乐清两企业涉嫌侵犯缝纫机设备发明专利权的诉讼中,中国的纺织企业被判赔偿18万元。代理了该案的上海市一平律师事务所有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日企仅在华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就超过2000件,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200件。抛开诉讼策略不谈,单是从专利数量和质量对比上,日本企业就已占据上风。
有关专家指出,从知识产权的积累和运用策略来看,纺织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摆脱了依靠低价劳动力和资源粗放发展的模式,发展成为“高精尖”的技术。因此,对于中国的纺织企业而言,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来促进产业升级,积累核心专利、打造自主品牌。
以知识产权作为重要支撑,织就行业发展的新蓝图,是纺织业界的共同心声。为使我国纺织产业由“大”变“强”,《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纺织行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并推动一批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
比如,浙江杭州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形成了现代数码纺织、新纤维及功能性纤维材料开发、生态染整和新型丝绸书制作工艺这四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累计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超过百件,并将专利嵌入标准之中,主持或参与制定了多个国家和行业标准。依靠知识产权的支撑,万事利集团目前每年能够开发新产品320多个、设计新花型3500多种、设计品牌女装850多款。
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在国家不断出台扶持政策的新机遇下,只有坚持以技术变革引领创新,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我国也才能真正成为纺织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