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收到疫情影响,亚马逊也做了许多政策调整,卖家们都苦不堪言。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品类,其流量转换率、单量排名都大幅度划水。

卖家应当如何应对,才能渡过这次难关?怎么才能避免掉坑,导致账号违规被封?

01亚马逊类目配送时间

亚马逊某些类目由于配送时间变化,导致你的转化率暴跌、单量暴跌。现今阶段,相信大部分卖家都遇到了这个情况,那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很多卖家说这个可以通过换类目,换仓库来解决?其实这个东西情况没有办法可以解决。

例如防疫的类目,全部都可以正常配送,但除此以外的其他类目,会根据平时的单量以及消费者的需求而调节。平时单量本身表现好的类目,店铺本身表现好的链接,亚马逊会有概率抽30%,然后乘以30%,卖家可以正常地去配送,然后剩下所有的配送时间全部延后。

有些类目会抽前面的30%、50%、90%,甚至有部分是5%啊,这个其实跟仓库、类目,没有任何关系。

02千万别擅改类目

部分卖家为了让配送时间变得正常,耍起了小聪明,把自己的产品换到防疫类目里,但其实这个是一种违规行为,亚马逊其实在后台规则写得非常明确。

被查到的话,你这个店铺就会直接阵亡,在这个特殊时期,防疫类目的产品擅改被查到,根本救不回来。

那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个类目,现在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把广告预算降低,如果转化率很差,光烧钱不承担,甚至拉低三个基础数据。那么对我们来说,这个推广动作没有任何的意义,还会把你的这个三个基础数据对应关键词曝光、访问转化做差。

如果别的卖家在烧钱,就让他们烧,最后我们可以通过降低广告预算降低成本,等这个配送正常了之后转化率数据正常,我们再把这个广告打开。

由于我们的基础数据做得好,我们可以利用最低成本快速超过,那些还在继续烧钱,导致数据变差链接的排名、订单、自然排名。

03转化率往下掉怎么办?

这个时期转化率往下掉千万别慌,其实你查看这个大类里面所有的卖家,他们的转化率订单也都统统往下掉,虽然说你的单量也掉,但是你的类目排名并没什么变化,也没往后调。

遇到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这个心态也放平一点,实际上不只是你一个人在掉,这个类目的卖家都在掉。您可以配合刷一些订单,将这个转换率稍微提高一点。

例如说所有人的账号里都从15%调到10%的,那你可以通过刷一些订单,把转化率从10%增加到12%,这样可以先拔头筹,等到恢复正常后,你就处于领先地位。

04何时才能恢复呢?

我们预测正常恢复的时间,大概是美国的4月20号左右,美国的第三个隔离期结束。

因为这两天我们看到美国的增长数量已经在往下掉了,虽然还是会继续增长,但是增长数量会开始去往下掉,根据数据这个走势,亚马逊的这个配送的时间也会慢慢地恢复正常。

05无法创建货件怎么办?

针对近期无法创建货件的卖家,例如你这个货确实卖得好,可是断货了,又无法创建货件实际上有两种处理方案:

第一种,你自己的账号,跟卖一条链接。然后把你的货全部发到海外仓,做次发货,这样也可以这样做的一个前提是,如果你做是自发货,转化率并不受影响,你还是海外仓发货,又能保证你的绩效。这个既不影响listing的表现,又不会影响这个收入。

第二种,你做自发货从国内发货,或者从国外发货,但是你的自发货,对转化率、曝光、点击转化率非常大,从15%掉到5%。我强烈建议你就不要再发货了,这样得不偿失。

宁愿断货一段时间,等亚马逊可以正常上架,FBA可以自行配送再补货。因为你这段时间做自发货,从国内发货,绩效一定会受影响啊。

这个自发货的话,即使你走DSO也会受影响。这个可能会导致帐号被关闭。如果走海外仓,导致转化率受影响。

会影响listing的基础数据,简介影响这个链接的关键词、曝光、点击转化率,从而影响你这个关键词这个链接的权重,进而影响这个关键词对链接的自然排名,过一段时间,自然排名就会往下掉,从第一页掉到第二页,你的自然排名会越来越少。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发货停掉,等FBA正常发货后再照常卖,虽然一段时间不卖,你的排名可能会被别人超过。但实际上你可以通过广告快速做权重提高转化率,排名非常容易上来。

其实亚马逊的底层的链接算法出发,可以轻松计算一切关联因素,去考虑是否影响未来的一个表现,是否影响这个链接的排名。

我们现在做的应对行为,实际上都是根据这个链接的这个关键词,三个基础数据来去判断全局,然后三个基础数据结合权重做调整。玩转会亚马逊底层算法,遇到什么情况轻松迎刃而解。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34671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
  • sales28

    谢谢楼主,这篇干货让我受益匪浅,正好遇上最近客户受疫情影响没有订单了。

    20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