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查柜会产生额外费用,但这些费用并非海关收取,而是码头因吊柜、拆柜等作业产生的费用,通常被称为“海关查验费”,码头会提供正规发票。
查验费用一般由SHIPPER承担,海关查货前会发出查验通知,查验完毕后提供查验报告。查验是海关监管的重要手段,报关仅是程序之一。海关会依据经验、政策对敏感货物进行抽查,有时也可能随机查验。查验内容包括货物与报关资料的一致性,如品名、数量、申报货值,以及是否存在骗税、逃避商检、HS编码归类错误等问题。
海关本身不收查验费,但查验在港区进行,涉及拆箱、装卸、封箱等作业,因此需向港区支付相应费用,这符合国家规定。
海关查验的常见问题:
1. 核对品名:产品的学名与俗名易混淆,英文单词的多义性也可能导致中文品名与实际品名不匹配。
2. 核对规格:工厂可能在纸箱上标注包装规格,或不同规格的产品需要同时申报最大与最小值,长度规格也可能存在上下长度之分。
3. 核对数量:总数量常因少报多出而出错,尤其涉及退税时更易出错。通常报关资料提前准备,若装货时数据变动但未更新,可能导致数量不符。
4. 核对重量:(1)大宗货物的毛重、净重与实际重量的误差不能超过3%-5%。 (2)按重量计价的产品,如果净重通过计算得出,可能会与实际不符。例如,客户按“毛重-净重/件数”公式倒推净重,导致错误。某次查验中,海关未开箱称重即判定异常,原因是纸箱唛头标注的重量与报关单数据完全不符。
5. 核对件数:常见问题是遗漏尾箱、样品或赠品。例如,某客户装柜时额外放入国外客户在中国采购的4-5箱货物,但未计入总件数。
6. 核对唛头:部分产品需标注唛头,若包含产品信息、Logo等,需在报关单中体现。
7. 核对是否侵权:涉及名牌、仿牌、厂牌、吊牌、R标识、Logo等内容时,需特别注意,以免侵犯知识产权。
8. 核对产地:部分工厂的包装上可能透露货源地信息,尤其在三方贸易中易出错。例如,新加坡公司从中国采购货物销往俄罗斯,若产地信息填写错误,可能导致清关失败。
9. 核对归类:HS编码需准确,尤其是多功能产品。例如,带通话功能的平板电脑应归类为手机,而非普通平板电脑。
10. 核对新旧:二手商品多数禁止出口。例如,露天存放的开顶柜设备可能因淋雨而被误判为旧货。此外,搬家移民货物多为旧品,也需特别注意。
11. 核对价格:海关系统设有每种货物的价格区间,包括出口口岸价格区间及全国限价区间。进口货物的价格审核尤为严格,出口相对宽松。若需价格区间参考,可获取电子档资料。
12. 取样送检:一般适用于肉眼无法判断的货物,如化工品等。
13. 检查车体:适用于中港运输时对托运集装箱货柜车的检查。
14. 检查箱体:通常仅针对特种柜进行详细检查,一般情况下不会深入核查。
15. 是否夹藏:即是否藏匿未申报或非工厂生产的货物。此类案例较多,如香肠、名牌电视、书籍、电动自行车等。
结论
海关查验是保障贸易安全的必要手段,主要检查货物与报关单的一致性,并防止违法行为。了解查验流程及常见问题,有助于企业降低查验风险,确保顺利通关。
原文地址:航隼帮货代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