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的数字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正在变得愈发活跃。并且,伴随着数字银行的商业可持续性得到印证,其有望进一步影响甚至改变银行业的格局。
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速。这一点从银行网点的变化便可见一斑,除了连续多年线下网点的数量持续收缩外,越来越多的网点进行了数字化的改造,基础业务更加倚重智能化终端,网点员工则更关注客户服务和体验。
另一方面以数字银行为代表的新型银行业机构也愈发活跃。在疫情之后,美国数字银行迎来了加速扩张期,成为许多用户首选的银行的账户,数字银行的开户量迅速增长,翻了将近一倍,增速上远高于传统银行。
1
数字银行需要的金融科技是:既敏锐,又稳健
数字银行的竞争,是前沿科技驱动的客户体验之争。麦肯锡2015年时的观点认为,纯数字银行要具备三个特征:(1)业务功能几乎全部在线;(2)与社交数字媒体融合,业务融入客户的生活方式;(3)可以智能洞见客户的金融需求。
到2019年,领跑者们初步完成了前两项。IDC针对中国区域性银行的一项调研显示,在创新性技术研发支出方面,占据前三项的是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占比合计57.3%;列四至六位的是人工智能、安全、区块链,占比合计28.3%。不难预见,针对前三者的投入将随技术成熟而放缓,后三者正在加速。
数字银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就是将繁琐的线下业务转移到线上办理。近两年,许多银行已经开始允许客户在线提交电子版身份证件、有效单据和申请文件,再配合权威数据库与系统风控完成有效的身份验证。
这一步骤的优化且不说节约了多少银行成本,单单是客户那一头,就是超90%的时间成本节约。
数字银行的最大优势仍将是信任感,涉及的客户资产量级越高,这优势越明显。传统银行的根基上至百年,已经有了很好的证明,相比之下,数字银行则不然。
所以,前沿金融科技必须无损信任,且充分释放它的势能。而新兴互联网银行则寄希望于依靠科技缩短信任感和金融品牌信誉的积累周期。
2
决定转型者胜败
的将是组织结构变革
想象一下:传统银行犹如根须布满大地的树状筒形结构,开枝散叶,养分一层层流转。数字银行好似大脑硬核无限繁衍的神经网络,无界无碍,信息以光速往返穿梭。
坦言之,科技还没伟大到能在一夕之间将前者改造为后者。
麦肯锡的报告《如何打造一家纯数字银行》,透露了其帮助某中型银行组建数字银行核心团队的案例:从IT、产品、运营、营销等部门抽调30人专职团队至同一办公室,且在法规、风控部门设立专门协调窗口定期沟通,同时,建立高决策权限的项目管理团队和高层汇报制度。
这种结构主动规避冗长的跨部门沟通,直接让上述各职能的专业人才在一起工作,直接决定具体产品的技术规格,要么快速解决问题,要么将问题第一时间上交最高决策层。
当然,优势之处还在于,合规、风控人员尽早参与了产品开发,他们为进程提供推动力,而不是在后置把关环节成为“关隘”。
也难怪那些“纯血”数字银行踌躇满志,因为它们的组织结构天生扁平,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
长期而言,数字化作为一种企业转型战略,实质上是从迟缓型向敏捷型的组织转化。若竞争者的资金与技术能力相仿,则谁先建成组织文化的新常态,谁就会胜利。
身处庞大复杂的市场现实,战略实施路线也会繁复而充满变数,海量的统筹协调与业务迭代工作正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