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 中国外贸还处战略机遇期

Todd.Burling
新华网北京6月16日电(记者 袁晗)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制约外贸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问题依然突出。如何推动我国外贸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还应做出哪些努力?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支陆逊做客中国政府网与《新华访谈》,谈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支陆逊表示,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削弱。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外贸还是处在战略机遇期,还有我们自己的一些优势。

记者: 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意见》背景是什么样的?

支陆逊: 改革开放30年来,支撑外贸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经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说外需、承接产业转移,以及我们国家的低成本比较优势等,这些都在发生变化。这从金融危机前后做一些比较,就可以非常鲜明的感觉到这之间的差距。

从国际需求来看,金融危机前,世界经济长期繁荣,特别是美国的it和金融创新,它创造了新的需求,并且放大了需求。所以在19年到2008年期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4%,世界贸易年均增长8.2%。很大一部分就是靠it创新和金融创新。但是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长周期的繁荣已转变为当前的低速增长,2009-2013年,世界贸易年均仅增长3.1%

从产业转移来看,危机前,全球化加速发展,中国也经历了几次产业转移的承接,比如,上世纪80年代,纺织、服装、家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亚洲“四小龙”向我们转移,90年代,it产业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从日韩和欧美向我们转移。1991年至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25.1%,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外贸占比最高达到54%。金融危机以后,加工贸易在全国外贸占比逐年下降。金融危机以后,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明显放缓;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在倡导“产业回归”和“再工业化”;尚未出现类似it技术革命的产业,产业转移缺乏亮点、热点、支撑点。这里我也有一组数据,2002年到2007年,全球跨国投资年均增长15.7%,2008-2012年,年均下降7.6%。一个是正增长,一个是负增长。

从国际经贸关系看,危机前,关税总协定和世贸组织努力推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大幅削减全球关税,逐步放松资本管制。但是金融危机以后,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经贸摩擦政治化倾向抬头。贸易摩擦的特点也在发生变化,涉及产品从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延伸,发起国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延伸,争执点从法律层面向政策和制度层面延伸。

从传统竞争优势看,原来中国具有低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和环境成本。1995-1999年,我国制造业工人年平均劳动力成本为729美元,是美国的1/40,泰国的1/4。但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削弱。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外贸还是处在战略机遇期,还有我们自己的一些优势。
2015-06-17 284阅读
问题/讨论
回复(1)
我要向AI提问
AI回答:
外贸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特别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外贸的发展更加显得尤为重要。尽管作为外贸的传统优势已经在发生变化,但从新的外贸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看,中国仍然拥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例如,中国的市场规模大,消费升级对出口带来了新的需求;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供应链和工业体系;中国已经发展出许多新型的高附加值产业,如智能制造、绿色技术等。因此,必须积极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外贸竞争优势,加快推进外贸质量效益型发展。
2023-06-06
追问: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