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追溯性要求
原料来源追溯: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追溯系统,准确记录再生塑料原料的来源。这包括从何处收集废弃塑料,是来自家庭、工业还是商业领域,以及收集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等信息。例如,对于瓶级PET再生料,要能够追溯到废弃塑料瓶的生产厂家、使用场景等。通过详细记录原料来源,确保再生塑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防止非法或低质量原料混入生产过程。
生产流程追踪: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对塑料材料的流向进行全程监控。从原料进入工厂开始,每一个加工环节,如清洗、破碎、熔融、造粒等,都要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操作时间、操作人员、设备参数等。通过这种方式,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其他异常情况,可以迅速追溯到问题产生的环节,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同时,这也有助于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产品去向记录:明确产品的最终去向,记录产品销售给了哪些客户,客户所在的地区等信息。这不仅有助于企业了解市场分布情况,还能在必要时对产品进行召回或质量反馈跟踪,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企业声誉。
(二)合格性评定要求
原料质量控制:对进入生产环节的原料进行严格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质量标准。检测内容包括原料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例如,对于HDPE再生料,要检测其密度、熔融指数、拉伸强度等指标是否达标。只有质量合格的原料才能进入后续生产流程,避免因原料问题导致产品质量缺陷。
生产过程监控:在生产过程中,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以造粒机为例,要严格控制温度、压力、螺杆转速等参数,确保生产过程稳定,产品质量一致性。同时,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产品质量波动。
成品质量检测:对最终产品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涵盖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卫生安全等多个方面。对于再生塑料制品,要检测其尺寸精度、外观质量、有害物质含量等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只有通过严格质量检测的产品才能获得认证,确保市场上的再生塑料制品质量可靠,满足消费者使用需求。
(三)再生含量评估要求
准确计算回收含量:企业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计算最终产品中的回收含量。这涉及到对原料中回收塑料比例的精确测定,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损耗等因素导致回收含量变化的核算。例如,在生产再生塑料颗粒时,要准确计算原始废弃塑料在最终产品中的占比。通过精确计算回收含量,确保产品中的再生塑料含量达到所宣称的标准,防止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含量标识规范: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对产品中的再生含量进行清晰、准确的标识。标识应包括产品中再生塑料的具体比例、材质种类等信息,让消费者一目了然。规范的含量标识有助于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环保属性,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同时也便于监管部门进行市场监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