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为适应经济转型,调整了外籍劳工政策,旨在吸引高级人才并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依赖。从2025年起,WP准证将扩大客工来源国并取消最长雇佣期限制;SP准证的收入门槛和外籍劳工税将提高;EP准证的薪资门槛也将上调。这些措施旨在优化经济结构,支持特定行业发展,并推动新加坡在全球化和劳动力市场变动中的可持续发展。
01WP、EP和SP准证的主要调整
1.Work Permit (WP) 申请大松绑扩大客工来源国:
从2025年6月1日起,允许聘用来自不丹、柬埔寨和老挝的制造业、建筑业的熟练客工。
从2025年9月1日起,厨师、持第四和第五级驾照的重型车辆司机和制造业操作员等职位也将纳入非传统客工来源国职业清单;
取消最长雇佣期限制:
从2025年7月1日起,取消WP持有者的最长雇佣期限制,允许他们工作至63岁,新申请者的年龄上限为61岁。
2.S Pass (SP) 门槛调整收入门槛提高:
从2025年9月1日起,金融业SP准证的收入门槛从3650新元调高至3800新元(45岁以上需达5650新元),其他行业从3150新元调高至3300新元(45岁以上需达4800新元);
外籍劳工税调整:从2025年9月1日起,SP持有者的外籍劳工税从550新元涨至650新元。
3.Employment Pass (EP) 门槛调整收入门槛提高:
从2025年1月1日起,金融行业EP准证的薪资门槛从5500新元提升至6200新元,其他行业从5000新元提升至5600新元。
更新EP准证者从2026年1月1日起的收入也须达到这一标准。
这些调整是新加坡在全球化和劳动力市场变动中,优化经济结构、吸引高技能人才,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一部分。
02工作许可证(WP)制度
新加坡对外籍劳工实行严格的分类管控,尤其在建筑、制造、海事和服务业,外籍工人的引进需要满足配额、来源国限制和税费要求。
1.配额制度:
企业雇佣外籍工人的比例上限为40%,不同国籍和行业适用不同税率。例如,中国籍工人的配额计算方式为:8% × 总员工数。
2.来源国限制:
服务业:来源国要求更严格,部分岗位甚至不开放给特定国家工人。
3.有效期分层:
不同行业和技能等级的工作许可证有效期不同,例如:中国籍低技能工人(R2级)在建筑业的最长停留期限为26年。马来西亚籍工人无最长年限限制。
这些制度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配额与成本控制外籍劳工数量,而非依赖延长停留时间来扩大劳动力规模。
03延长停留期的政策逻辑
此次政策调整主要适用于建筑、海事等劳动力短缺行业,且受益者主要是中国、印度等特定来源国工人。其核心目标包括:
1.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减少频繁更换工人的损耗
频繁更换外籍工人会导致企业重复投入培训资源,影响生产效率。
早在2012年,新加坡就曾将非传统来源国(NTS)工人的最长停留期从6年延长至10年,以减少劳动力流失,提高生产力。
2025年的新政策延续了这一思路,通过延长熟练工人的合法居留时间,帮助企业减少因工人流动导致的隐形成本。
以往,工作许可证到期会导致外籍工人被迫中断法律程序,例如薪资纠纷或工伤索赔。
延长停留期后,工人有更充裕的时间维护自身权益,也有助于改善新加坡作为“公平雇主”的国际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仍在收紧新增外劳政策,如:雇主需在本地招聘平台发布职位至少14天,优先雇佣新加坡公民。
外籍工人税逐年递增,防止企业过度依赖低成本外劳。
由此可见,延长停留期与控制外籍劳工总量是同步进行的,并非单纯放宽外籍工人政策。
04数据印证
1.外籍工人总量保持稳定2010年后,新加坡的外籍工人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25年数据显示,工作许可证持有者总数约为62万人,相比2014年的58万人,仅增长约6.9%。
2.外籍劳工结构性变化
建筑业:外籍工人约12.5万人,占比20%,是此次政策调整的主要受益行业。
本地优先就业:2025年,本地居民就业率维持在97%以上,外籍劳工主要集中在本地人不愿从事的体力劳动岗位。
续签机制严格:只有技能等级较高(R1级)或表现优异的工人才能长期留新。
低技能工人(R2级)若未达到标准,将无法续签工作许可证。
这些数据表明,新加坡外劳规模并未因停留期延长而扩大,政策重点仍是提高劳动力质量,而非数量。
05行业影响
1.对雇主:
减少招聘与培训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建筑、海事等行业,尤其依赖熟练技工,长期雇佣熟练工人可确保项目稳定。
以中国工人为例,26年的最长停留期使其能够完整参与大型项目全周期,有助于提升工程连贯性。
2.对工人:收入更稳定,职业发展更有保障
长期居留有助于工人积累行业经验,提高工资水平。
政府提供的“临时工作计划”(TJS),为停留期满但仍具技能优势的工人提供转岗机会。
尽管工作许可证仍受雇主绑定和家属限制,但相比短期合同模式,工人权益保障已有所改善。
延长工作许可证持有者的停留期,并不意味着新加坡在扩大外籍劳工规模,而是为了稳定现有熟练劳动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由卓瑞整理,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