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市场已经彻底远去,面对一带一路市场,外贸企业应该重视INSTAGRAM的个性化操作,争取早日走上价格PK台。lnstagram(以下简称Ins)是款图床分享式社交媒体,以快速、美妙、有趣的方式为用户随时随地进行图片分享提供交互平台,其赢得用户青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低门槛参与、基于时间碎片的社区互动、多元共生等,这些优势均受到个性化去中心化、碎片化、拼贴、复制、解构、多元共生等特征的深刻影响。然而并非仅有Ins受益于此,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使全民享有多元化的表达权利,这种普遍参与的意识形态及表达方式正是“个性化”在生活常态中的生动反映。因此,以个性化为切人点解析社交媒体获得成功的优势,可以获得内容设计的有效理论驱动。

1.INSTAGRAM上的营销传播模式


就像上图那样,只是一个明星晒个合照,就形成虹吸效应,把用户几乎都吸走,所以没有个性化的INSTAGRAM宣传等于白做,毫无意义,很多外贸企业做个网络宣传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Ins与大多数社交媒体一样,是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是基于社会性网络服务社区理念搭建,架构之初便将重心搭建在手机应用而不是网页上(Ins官网只提供简单的登录、图片展示和应用下载)Ins的社区互动架构,一是使Ins可迅速介入人们的任何时间碎片,等车,聚会,散步、人睡前都可以通过时间碎片社区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或是素不相识的浏览者传递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表达和审美趣味。

“网络世界里是没有中心的,可以说在网络空间里人人都是中心,人人又都不是中心”,网络媒介去中心化的分散式结构使得用户对于社交媒体这种公共领域的期许愈加明显,如在Ins图片分享社区中,没有所谓的统一受众群,而是由许多小群体、个体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主所选择的关注对象,人与人将关系建立在一种虚拟的关系之上,高度自主的关系使传者与受者间界限的模糊,每一个受者可以同时成为传者和受者,他们发表作品,阐述自己的意见、评价,解构他人的作品并加以再现。如Ins为用户提供了无比巨大的虚拟空间,用户进入其中,获取虚拟身份,通过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拼贴组合自己的生活,完成着真实生活中无法做、不敢做或做不了的事,获得在真实生活中无法获取的体验和快乐,甚至借由虚拟的外衣展示着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借由文字、声音、图像等传播符号的拼接、对现实世界进行有意识地重现,这种过程总是有意无意中实践着个性化的精神,如同导演着自己的虚拟人生。

2.个性化推广的具体操作步骤

21 突出个性色彩,投放创造性、差异化内容

Ins从技术实现角度是植根于手机摄影和网络社区文化的摄影分享社区,要赢得关注,建设好用户的主页,投放适当内容是最重要的基础,而投放什么样的内容,则可以从上文分析的个性化特征人手,将创作权、表达权高度自主化,坚持投放手机拍摄的图片,形成独特的手机摄影文化;Ins作为视觉系社交媒体,内容设计上应注意使图文具有鲜明的个人品牌色彩,表达有创意,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和审美。较之微博、微信,Ins属于国际性社交媒体,用户分类中海外用户、女性和年轻用户居多,在内容设计上应多注重视觉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丰富性和差异化,如:图片搭载双语文字注释,可以提升视觉图片的文化内涵和国际认同感,引发预期用户的粘性;寻求分享内容理念的差异化,Ins的内容设计理念与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主推的内容设计理念“你在做什么”和flickertumblr等社交媒体主推的内容设计理念“值得传播的照片”不同,其进行了差异化设置,Ins的内容设计更侧重于“值得传播的瞬间”的传播理念,寻求差异化竞争力。

22注重微观叙事

可以像上图那样,用图片墙来加强叙事,用图片蒙太奇来营销。个性化往往包含了对于宏大叙事的不信任以及对于微观叙事的关注,这与Ins的设计理念相符。在内容设计上用户应更突出视觉内容的新鲜和快捷,比如,你传播的图片内容是即时的风光、人物和故事,带有呼吸感和即视感的内容,会放大瞬间的创意陕感、乐趣感,从而带来用户的高趋同性。此外,用户设计内容时应注重对个人生活、情感、爱好、社交等领域细微感受的表达,关注身边随时随地发生的故事,及时分享和传播,从而获取更多用户的认同和关注。

23打造真实风格的品牌印象

随着基于用户当时位置的服务的快速普及和接入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人们使用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时间逐渐超过桌面互联网接入,Ins的核心价值和卖点,恰恰借力这一服务,通过人类在真实生活中所产生的位移,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构建出虚拟的网络世界,使用户可以通过视觉方式分享真实生活的体验。通过这个社区创作和交流,这种真实而丰富的交互使用户感到虚拟的交流也可以充满意义而又妙趣横生。此外,用户通过为内容添加地理位置信息,为所分享的内容打上真实的标签,打造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并能及时捕获美丽瞬间的分享主义者的真实品牌形象,呼应Ins的传播理念。

结语:面对一带一路国家,当普通用户逐渐从受到束缚的接受者,转变为具有高度自主权和创作权的“主动受众”时,我们更应该重视“个性化”理论对社交媒体内容设计的影响。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5692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