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SDS报告物质安全数据表的意思
物质安全数据表是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的中文全称,物质安全数据表也可以称为MSDS报告。MSDS报告物质安全数据表是一份文件,其中包含有关潜在危害(健康,火灾,反应性和环境)以及如何安全地使用化学产品的信息;这是制定完整的健康和安全计划的重要起点,它还包含有关材料危害的使用,存储,处理和应急程序的信息,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包含有关材料的更多信息,而不是标签。
根据美国OSHA危害通信标准,要求提供MSDS报告物质安全数据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有类似的规定和要求,MSDS是由危险化学品的制造商或进口商准备的详细信息文件,它描述了产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MSDS报告物质安全数据表包含有用的信息,如闪点,毒性,溢出和泄漏程序以及储存指南,MSDS报告物质安全数据表中包含的信息有助于选择安全产品,帮助您了解化学品的潜在健康和物理危害,并描述如何有效应对暴露情况;尽管目前正在努力使MSDS标准化,但各个MSDS的质量也各不相同。
MSDS报告物质安全数据表第6部分是泄漏应急处理。MSDS报告物质安全数据表该部分应包括以下信息: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环境保护措施;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如果和第 13 部分不同,列明恢复、中和和清除方法);提供防止发生次生危害的预防措施。
MSDS报告物质安全数据表第10部分是稳定性和反应性。MSDS报告物质安全数据表该部分应描述化学品的稳定性和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危险反应。应包括以下信息:应避免的条件(例如:静电、撞击或震动);不相容的物质;危险的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除外。填写该部分时应考虑提供化学品的预期用途和可预见的错误用途。
二、物质安全数据表MSDS哪里做最好?
物质安全数据表MSDS哪里做最好?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方法:
1、网络上也有比较专业的MSDS数据库:
专业数据库有付费和免费两种。一般网络上免费的数据库是不可靠或者不全面的,可能无法通过海关。网络上大型公司的数据库可以参考,他们的MSDS数据库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2、搜索引擎直接查找或委托专业机构编写:
有的客户会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中直接搜索关键词,就可以直接找到相关的MSDS。这种方法产品的描述不是特别清晰,例如产品中某危险物质含量80%和90%似乎是差不多的,但是MSDS是绝对不能照搬的,在一些大型公司数据库中,98%含量的化学品和99%的化学品用的都是两个MSDS,这就是严谨。表面看来细微的差别,在制作MSDS时有可能变成千差万别。搜索引擎查找MSDS虽然简单粗暴,但是搜索结果零散,没有系统性,很难查找到与产品百分百相符的MSDS。建议可以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编写。
三、1,2-苯二胺MSDS认证
【基本信息】
1,2-苯二胺(CAS:95-54-5),英文名为1,2-diaminobenzene;别名:邻苯二胺;1,2-二氨基苯。
常温下为无色单斜晶体,在空气和日光中颜色变深。微溶于冷水,溶于热水,易溶于乙醇、乙醚和氯仿。与无机酸作用生成易溶于水的盐类。是染料、农药、助剂、感光材料等的中间体。其本身为染料皮毛黄棕M。
【主要用途】
用于制造聚酰胺、聚氨酯、多菌灵和托布津、还原大红GG、匀染剂、防老剂MB,还用于制备显影剂、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等。
【主要危害】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对眼睛、粘膜、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1070mg/kg(大鼠经口)
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1g/L。微核试验:小鼠经口216mg/kg,24小时。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各国GHS分类】
物质名称:1,2-苯二胺(CAS:95-54-5)
中国(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附件:危险化学品分类信息表)):
危险性类别 | 危险说明代码 |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 皮肤致敏物,类别1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 H301:吞咽会中毒。 H319:造成严重眼刺激。 H317: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 H341:怀疑会导致遗传性缺陷。 H400: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 H410: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
欧盟CLP分类:
危险性类别 | 危险说明代码 |
致癌性,类别2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2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4*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4*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A 皮肤致敏物,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 H351:怀疑致癌。 H341:怀疑会导致遗传性缺陷。 H301:吞咽会中毒。 H332:吸入有害。 H312:皮肤接触有害。 H319:造成严重眼刺激。 H317: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 H400: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 H410: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
日本NITE分类(NITE Chemical Risk Information Platform (NITE-CHRIP)):
危险性类别 | 危险说明代码 |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4 严重眼腐蚀/眼刺激,类别2A 皮肤致敏物,类别1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2 致癌性,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 (血液系统)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2(呼吸器官、神经系统)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2(血液系统)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 H302:吞咽有害。 H319:造成严重的眼刺激。 H317: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 H341:怀疑会导致遗传性缺陷。 H351:怀疑致癌。 H370:对器官(血液系统)造成伤害。 H371:可能对器官(呼吸器官、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H372:长期或反复接触对器官(血液系统)造成伤害。 H400: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 H410: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
注:表中标记“*”的类别,是指在有充分依据的条件下,该化学品可以采用更严格的类别。例如分类为“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如果有充分依据,可分类为更严格的“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