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磁阻电机(SRM)是一种通过控制电磁线圈电流路径,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它具有容错能力强、能量转换效率高、动态性能好、维护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势,这些特性使其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纺织机械、家用电器以及工业设备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高效、环保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开关磁阻电机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领域,开关磁阻电机的高效、可靠和低维护成本等特点使其成为优选方案。在中国,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制定了多项开关磁阻电机相关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推动了行业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全球竞争格局
全球开关磁阻电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Emerson)、日本电产株式会社(NIDEC)、意大利赛高公司(SEKO)等。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国,科汇股份等本土企业也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并在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全球市场规模
2024年全球开关磁阻电机市场规模大约为595百万美元,预计2031年达到859百万美元,2025-2031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5%。就销量而言,2024年全球开关磁阻电机销量为 ,预计2031年将达到 ,年复合增长率为 %。
开关磁阻电机(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简称SRM)是一种调速电机类型,它是继直流电机、无刷直流电机(BLDC)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调速电机。开关磁阻电机基于磁通总是沿磁导最大的路径闭合的原理工作。当定子、转子齿中心线不重合、磁导不为最大时,磁场就会产生磁拉力,形成磁阻转矩,使转子转到磁导最大的位置。其运行遵循“磁阻最小原理”,即磁通总是沿着磁阻最小的路径闭合。
开关磁阻电机已成功应用于电动车驱动、通用工业、家用电器和纺织机械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全球开关磁阻电机主要厂商有Nidec、AMETEK、Shandong Kehui Power Automation、Maccon GmbH等,全球前五大厂商占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 目前欧洲是全球最大的开关磁阻电机市场,占有大约25%的市场份额,之后是中国和日本市场,占有超过30%的份额。
据路亿市场策略LP Information调研
按产品类型:开关磁阻电机细分为:<100 KW、 100-500 KW、 >500 KW
按应用,本文重点关注以下领域:汽车行业、 电器行业、 工业机械行业、 其他
本文重点关注全球范围内开关磁阻电机主要企业,包括:Nidec
AMETEK
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
深蓝探索动力科技
Maccon GmbH
荣成市荣佳动力
Rocky Mountain Technologies
猎迅(天津)电气科技
SDT Drive Technology
江苏华阳智能装备
山东艾磁驱动科技
淄博京科电气
市场驱动因素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需求: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高效、环保的驱动技术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开关磁阻电机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驱动技术,符合这一发展趋势。
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开关磁阻电机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电池技术的突破和成本的降低,开关磁阻电机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政策支持:各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领域的支持政策也推动了开关磁阻电机行业的发展。例如,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行业标准,推动了行业质量的提升和市场规模的扩大。
阻碍因素
技术壁垒:开关磁阻电机的技术难点在于电机的双凸极结构和电感饱和非线性严重,导致常规电磁计算软件难以进行精确计算。这增加了技术研发的难度和成本。
生产成本高:受原材料成本、生产工艺等因素限制,开关磁阻电机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这限制了其在一些价格敏感型市场的应用。
市场竞争激烈:全球开关磁阻电机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厂商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均展开激烈竞争。这增加了新进入者的市场进入难度。
市场机遇
新能源汽车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开关磁阻电机在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
风力发电市场:风力发电领域对高效、可靠的驱动技术需求日益增长,开关磁阻电机凭借其优势有望成为该领域的主流技术之一。
工业自动化市场:在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中,开关磁阻电机在起重设备、重载运输车辆、锻压机械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市场前景广阔。
挑战
技术创新:开关磁阻电机行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产品性能和降低成本。特别是在转矩控制、噪音和振动抑制等方面,需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市场拓展:受技术壁垒和成本等因素限制,开关磁阻电机在一些市场的应用仍受到限制。企业需要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供应链管理: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对开关磁阻电机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需要加强供应链风险管理,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生产成本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