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来源 | Unsplash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俄乌冲突、极端天气频发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让新能源这一在解决全球能源供需失衡上被寄予了厚望的产业在持续的变革中保持着加速成长。

2023年初就有数以千万辆的新能源汽车搭载着巨型滚装船,从宁波舟山港或上海南港的码头鱼贯而出,前往欧洲中东;截至去年10月,某新能源车厂商在全球布局的补能充电站数量已超千余座,充电桩数量超万根;截至今年3月初,某户外储能品牌的家用储能电源新品在海外众筹平台拿下了超千万美元的众筹金额,刷新了中国团队在世界众筹历史上的新纪录……

可以看到,在生产、运输、存储以及应用等能力积累和创新加码的托举下,不论是新能源汽车及产业链,还是储能、光伏都涌现出了大量乘风而起的中国企业。一股庞大且鲜有的“蓬勃”出海力量正在加速向全球新能源赛道迈进。

然而,当“出海”成为产业发展的新锚点,中国新能源行业势必也要经历和面对整个中国出海赛道由“产品出海”走向“品牌出海”的阵痛和挑战。不可否认,在从“微笑曲线”底部向两端跃阶的过程中,挑战与机遇同样巨大。新时代下,能源“新物种们”撬动和挖掘市场风潮红利的逻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品牌出海”跃升为中国跨境电商行业主旋律的既定趋势下,由全球消费升级引发的向“微笑曲线”两端进阶的产业模式进阶,促使着出海企业加紧着对品牌全球化发展战略升维的探索步伐。

01 能源体系供需失衡下的新能源出海

2022年第三季度末,一则“月销达130万条,欧洲人买爆中国电热毯”新闻引发的热议,以及美国能源情报署(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披露的美国70%输电网络已进入使用年限末期或超过使用年限,在极端天气下经常出现停电的情况,成为了业内谈及全球“能源荒”时常常提及的真实缩影:一方面,地缘政治冲突推高了传统能源的价格,并带来了巨大的能源安全及供需冲击;另一方面,极端天气诱发的额外能源消耗,对全球能源的供应节奏也加注了新的压力。

在能源保供和“双碳”目标落地被提上日程后,新能源及其基础设施凭借在清洁度高、柔性且更稳定供应的特征,成为全球应对能源危机、提升能源安全的重要着力点。全球新能源产业市场在政策和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呈现出了持续高景气的蓬勃之势。

图片来源 | Unsplash

《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显示,2017-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由126万辆提升至1009万辆,CAGR为51.53%;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超2400万辆。而在与之相关的充电桩领域,阿里国际站最新跨境指数显示,2022年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海外商机快速增长245%,未来还有将近3倍的需求空间。

储能方面,咨询机构InfoLink公布数据则显示,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总计142.7 GWh,同比增长204.3%。其中,公开数据显示,户用储能出货量增速超3.5倍,电力储能、便携式储能增速均超2倍。

让我们将目光转回到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700.3万辆,比上年增长90.5%。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网站报道称,按产量计算,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国。相对应地,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有60%来自中国。储能领域,据GGII(高工锂电)最新调研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增速达170%。

国内外两组数据对比表明,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供不应求背景下广阔的出海新空间。同时,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诸多不确定性中的确定事实: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是明显的。

一方面,高水平的优质供应链和产业集群足以支撑中国企业以高效率生产出领先的产品;另一方面,由领先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应用能力构成的工程师红利,能够将实体产品实现远距离的触达。两者融合之中,指数级的增长随之而来,新能源出海的繁荣由此而生。

02 转向C端寻找新增量市场的必答题

海外新能源市场“箭在弦上”的繁荣,正在唤醒中国新能源产业加速锚定出海赛道的决心。然而,机遇的B面常常是挑战。出海赛道在给新能源产业及相关生态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将中国企业“品牌出海”转型新课题带给了新能源出海企业。

虽然,中国新能源行业当前能以“压倒性的成本优势,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但结合对全球市场的商业价值风向,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逻辑从政策依赖切换到消费驱动的趋势观察来看,这种“高性价比、高产能”竞争优势的维持将愈发困难。本质上仰赖低成本供应链和流量红利的“极致性价比”打法,会随着转向C端市场的目标市场调整、入局者的增多和竞争的加剧而逐渐失效,显然并非长久之计。

毋庸置疑,新能源出海也要需要顺应同样的新出海法则,答好“品牌出海”这道必答题。即短期盈利不再是唯一目标,品牌价值的打造应当成为新的核心目标。出海企业在未来应当不断努力加速由“微笑曲线”底部向两端渗透,迈向高端价值链、开辟新增长。

然而,应对革新鼎故带来的“阵痛”是布满荆棘的。可喜的是,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里已经有不少企业迈出了适应新法则的坚定步伐,开始了在“C”端消费市场寻找新增量的探索。

作为一家拥有家庭储能、叉车AGV、照明、光伏、电动车、球包车、游艇房车等多个产品应用领域的新能源企业,某个在B2B市场拥有深厚产销能力积累的电子科技企业在看到C端消费者市场庞大的机会之后,毅然做出了以品牌全球化为目标的转型决策。然而,在布局之初就遇到了产品及定价定位上的挑战。众所周知,品牌出海模式作用的底层逻辑与OEM/ODM/OBM等代工模式大不相同。而该新能源企业最初将在B端市场形成的基于成本的加价逻辑打法平移到C端消费市场的做法,使其陷入因超出消费者对该品类产品价格预期的发展囹圄中。

困境的消融则要从近期与浩方集团的合作说起。在对其在海外主打的目标市场进行全面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浩方集团帮助该新能源企业围绕用户需求场景的变化,不仅帮助其找到一条与市场需求同频的产品设计、开发、布局的新赛道——房车备用电池;还帮助其通过对标竞品的做法,完成对用户场景、产品配置、定价定位的整体梳理,有效地帮助其缩短与消费者真实所需之间的差距,找准了适应新市场的破题之法。

图片来源 | Unsplash

除了适应市场新规则外,对于深圳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企业而言,实现“品牌出海”转型的挑战还来源于围绕用户消费习惯的销售渠道拓展。该新能源车桩企此前在B端线下市场已经有较深厚的规模积淀,尤其是在欧洲市场。在看到全球消费者需求向线上加速聚拢的趋势后,目前已在浩方集团的支持下,开始以优先进军包容度更大的美国市场的线上化、数字化品牌出海之路,并逐步造就“线上+线下”良好互动的O2O新业务形态。

而另一家位于四川成都的新能源车桩企在品牌出海转型中遇到的挑战对于整个中国企业出海而言更为普遍。该新能源车桩企虽然在产品属性设计上做到了更为贴近生活,但它在C端需求感知和体验上的短板仍旧比较突出。这一短板在其为满足生态发展需求而搭建的APP系统的使用上体现最为突出。因缺乏对用户场景的感知,其APP原本的操作设计较为工程化,且常会出现与产品链接不畅通的情况。

图片来源 | Unsplash

而这种情况下接入了浩方集团的服务后,得到了改善。基于对用户操作习惯的调研和经验判断,浩方集团协助该新能源车桩企以强逻辑、简单方便为原则对整个APP的操作进行了多轮优化,最终使得APP发挥出了作为用户体验加分项的真正效能。与此同时,在浩方集团的协助下,该新能源车桩企在产品包装和操作指引文件上都获得了用户体验的改良与精进,为其跨越与消费者之间链接的鸿沟提供了有力支撑。

站在更为宏观的视角,上述新能源企业的经历呈现的都是同一个事实:围绕用户场景是每一个想要探索品牌出海进化增长的新能源企业必须直面的新课题。而用户场景需求的经营也是顺应时代变化,制定行之有效产品、品牌、售后及定价定位策略的必答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踏上了求解之路。 

03 用差异化拨开激烈竞争“迷雾”

除了转变To B市场思路,适应C端市场价值逻辑外,面对随市场产品和入局者数量持续膨胀带来的更为白热化的竞争,新能源出海企业还需要在品牌出海成长、抢占消费者心智上有所突破。为了在增量“蓝海”中找到“更深的蓝海”,有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出海企业正在尝试用差异化拨开激烈竞争的“迷雾”。

太阳能逆变器作为太阳能电池板将所发直流电转化家用交流电的关键介质,已然成为当前光伏发电系统有效解决发电连续性和用电间断性之间矛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光储/家储一体化提速发展的基本趋势下,太阳能逆变器在光伏新能源家用场景落地应用方面表现出的核心支撑力,给细分行业与品类市场释放了新的风向信号。市场的规则告诉我们,优先乘风而上的标新立异者,势必能够脱颖而出,享受到“第一个吃螃蟹人”的红利。

图片来源 | Unsplash

某家在分布式光伏逆变器领域深耕了10余年的逆变器生产商,在探索B2C品牌出海转型战略布局切入点的过程中,在浩方集团的协助下,更加清晰地看到海外市场对“家用光伏+储能”产品的趋势需求,得以确定了以向2-5度电大家储电池市场进军为切入点,逐步构建光储一体化产品矩阵的品牌成长路径。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当大多数的行业竞争者还聚焦在逆变器这一单品的打造上时,浩方集团的这位伙伴将以“光储一体化品牌”的创新形象和更综合的产品生态,赢得更多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这是战略差异化带来的“低垂果实”。

而在产品场景多元化适配的差异化打造方面,与浩方集团合作的某储能电源企业则是更为典型的代表。众所周知,在愈演愈烈竞争的催生下,储能电源(尤其是便携式储能电源)市场呈现出集中度是相对较高的局面,对于新品牌来说是相对不友好的“红海市场”之一。此背景下,“差异化”从一开始就成为该储能电源企业布局出海市场的确定方向。然而,当方向成既定事实后,具体切入点的确定却不似那么容易。

尽管该企业作为深耕行业20余年的锂电池解决方案提供商有着深厚的产品和技术基础,但是其产品的差异化和成本优势却是相对较弱的。随后,在浩方集团的协助下,该企业基于对市场同类产品特性、场景和自身技术、生产上的分析对比,在产品特性上找到差异化打造的突破口和可能性。

图片来源 | Unsplash

一方面,他们在对德国游船用户场景的调研中,看到了适配游船环境场景的备用储能电池相对缺乏。原因在于大部分的储能电池是不放水的。另一方面,在北欧、加拿大等地域市场的观察中,他们还看到了冬天低气温下锂电池快速衰减带来性能失效与不便。而上述对用户场景的深度观察,促使其确定了征战出海市场的具体产品策略方向,即通过新材料和新控制技术的创新应用,围绕能够适应超低温环境的宽温储能电池和能够满足游船使用环境的防水储能电池展开差异化布局。在这一布局下,该储能电源企业势必在红海市场中用“精锐”之力成功抢得更多增长砝码。拨开竞争迷雾的同时,也能引领全球储能电源市场往更宽、更大的生态系统迈进。

伴随着诸如「《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展现出强劲的交付能力”」等积极反馈的增多,中国新能源势必在充当全球能源变革“平衡器”的角色中,开启发展加速度。但是,对于拥有深厚产品和技术研发、生产的中国新能源产业而言,想要在这一庞大且充满“蓝海”的新航道收获新风口带来的果实也并非易事。

事实上,无论是适应C端市场逻辑法则的变化,还是差异化的竞争力打造,都在指向围绕用户经营展开整个品牌出海的品牌建设和渠道布局成为新能源企业出海的必修课。而当前全球消费者需求多元化、碎片化的趋势风潮,对企业的新场景需求响应和生态构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可以预见,全球新能源产业出海的未来图景会是一个贯通上下的完整新能源场景生态闭环。而这其中离不开每一个新能源企业聚焦用户场景而构筑成的品牌生态线。

驶向新航道的风帆已然扬起,一股由能源“新物种”掀起的风潮即将在不远的疆域到来。

原文来自邦阅网 (52by.com) - www.52by.com/article/128213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邦阅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邦阅网或作者进行删除。

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