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判死刑”的亚马逊链接如何成功逆袭?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即将要放弃的链接成功逆袭的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在2024年第4季度,我们接手了一个汽配类工业品的链接陪跑。这个产品属于典型的"三低"产品:

① 低客单价(11.99−16.99)

② 低利润(毛利率仅16%-20%)

③ 低差异化(标品,同行产品外观几乎一样),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垄断情况

更糟糕的是,这个链接已经经历了:

① 很多变体存在长达2个月的断货(BSR从30名跌到60名开外)

② 广告ACoS长期维持在150%以上(相当于每卖出一单亏损$2----3美金),最多时候一周亏损1000多美金。

客户在运营时,把一些精准大词的CPC拉到了4−5,整体平均的cpc也在$2~$3(理由是"提高出价才能有转化")。

当我第一次看到后台数据时,发现几个触目惊心的问题:

① 广告结构完全错误:在大词精准的广告转化差很差的情况下依然把所有预算都砸在大词的精准匹配上,cpc极高,已经到了4-5美金。

② 变体策略混乱:2.5英寸的小尺寸转化率仅6---8%,却占用了40%的广告预算。

然而,仅用两个月,我们让这条链接:BSR冲进到过小类TOP 2,日常稳定在前TOP 10;大词的CPC从4---5降到1以内,ACoS从150%降至25%左右;自动广告反超手动,扛起来订单。

到底怎么做到的?我们复盘这场“绝地翻盘”的运营策略,适合标品、低利润、多尺寸变体的卖家,被高ACoS折磨,想降低广告成本的运营,以及好奇“自动广告能否真正扛起流量”的实战派。

客户原策略的致命错误之处:

--盲目追求大词精准匹配,一些大词CPC高达4−5。

--忽略变体表现差异(2.5寸转化率仅6---8%,5.0寸却达25%)。

--高CPC但低转化(ACoS 150%+,每单亏损$3+)。

我们所用的止血策略:

--将最小尺寸(2.5寸)从11.99降至9.99(引流款,但不主推)。

--停止对小尺寸的广告投入(集中预算给高转化变体)。

关闭亏损的精准广告组(CPC $4的词直接暂停)。

效果:整体转化率从10% → 25%,广告浪费减少50%。

增量策略:

虽然精准组关掉了4以上的出价,预算进行压缩分配,但2---3的出价也接受不了,点一次出一单才能保证盈利,显然点一次出一单是不现实的,这时候去打关键词排名是明显打不动的,可能还会把cpc拉得很高,只能找一些低出价的广告(盈利型广告)去跑,进行增量。

--增加自动广告(自动广告cpc低)。

--陆续降低的精准的出价(高出价不盈利)。

首轮测试:紧密匹配自动广告(CPC 0.7),自动紧密CPC仅0.7都能花出去,但转化率20%,真的是太香了。

紧密匹配几个大词几乎都能跑出来还跑出高相关长尾词(这时候萌生一种想法要不要就用自动去打)。

扩展打法:自动广告紧密“瀑布流”策略。

核心逻辑:

让自动广告分层抓流量(紧密收割)。

逐步降低手动广告依赖(精准组降出价,压缩cpc)。

继续增量:增投自动广告不同匹配类型策略。

结果:自动广告贡献80%订单,ACoS稳定25%左右。

为什么自动广告能“逆袭”呢?

首先,标品的流量特性决定的。工业品搜索词集中,自动广告都能把大词跑完并且更容易抓准长尾需求。

其次,变体优化策略得当,我们放弃低效SKU,集中火力推高利润尺寸。

然后是,“低价引流+高转化变体”组合。用9.99小尺寸吸引点击,16.99大尺寸赚利润。

最后,数据驱动的CPC调控。不再盲目烧大词,改正了一定要把大词干到首页的想法,而是让系统自动优化流量。

这个方法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产品类型和广告组合呢?我们根据大量链接验证结果总结的经验:

适合的类目特征:

① 标品(关键词集中,如工业件、汽配)。

② 低利润(无法承受高CPC)。

③ 变体多(需分级运营)。

④ 预算有限(低成本获取精准流量,减少广告浪费)。

⑤ 手动广告一直亏损(手动广告表现不好)。

如果你的产品符合上述条件,不妨试试:首先跑自动广告,让系统帮你找词;随后建立自动广告瀑布流结构;再建立自动广告不同层级(cpc紧密>同类>宽泛)。

发布于:2025-04-15 19:15:48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