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是疯了吗?”泉州外贸工厂主林翔盯着手机屏幕上的145%关税数字,简直难以置信,这个从业多年的外贸人,第一次在关税栏看到三位数的税率。
今年以来,中国外贸人和一些跨境电商平台都在密切关注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是否会被取消,尽管之前已有明确信号,但当事情真正发生时,关税远超预期。
“特朗普的一纸关税令,让整个行业充满寒意,也带来了激增的不确定性。”林翔表示。
1. 卖家陷入两难境地
一些跨境卖家表示,目前还不能确定新政策的实际影响程度,但预计影响不小。
物流成本成为卖家面临的首个冲击。就在特朗普宣布将中国进口关税提高到54%时,不少跨境物流公司迅速作出反应,开始加收关税和物流费用。一家跨境物流公司负责人透露,目前往美国发货虽然仍维持正常,但需要额外加收报关费。关税宣布当天,多个物流商发布消息,宣布对运费进行调整,包括在途的货物。
面对运费上涨,跨境卖家急需将关税成本转嫁至商品端,最直接的应对措施就是涨价,但价格上涨也面临巨大压力。一位跨境电商负责人提到,小幅涨价或许能被市场消化,但对于一些高单价品类,关税带来的绝对成本增加可能超出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承受范围,直接导致商品竞争力减弱。该公司一款售价199美元的智能灯具,关税成本占比将从12%暴涨至43%。“即便将售价提到249美元,扣除佣金和费用,净利润反而缩水18%。”
涨价是消化新增成本的直接方式,但在有效转嫁成本压力与维持市场份额之间寻求平衡,成为所有企业面临的核心难题。
在此次风波中,低价商品尤为受关注。“低附加值商品的处境更为凶险,有点像弱势群体,本身基础就薄弱,抗风险能力低,涨价难度更大。”一位亚马逊卖家表示,除了涨价难,通关上也增加了不少困难,“原本通过简化申报快速通关,加税后需更复杂的报关流程,增加清关时间和成本。”
除了低价商品,大件产品也受到较大影响。该卖家表示,大件产品现在不好做,此次加征关税让情况变得更为困难,类似于2021年的欧洲站情况。“当年欧洲VAT代缴后,很多卖家一开始通过涨价来覆盖成本,结果发现订单下降,仓储费却在上涨,最后为了快速降低仓储成本,集体亏钱降价卖大件。”
然而,对于跨境卖家来说,显性的影响还不止于此,也有卖家反馈近期的单量相较之前有了显著下降。
物流效率下降也是卖家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新政实施后,美国海关需要更多时间来理顺程序,物流效率下降在所难免。部分卖家表示,从年初起,他们已意识到关税政策潜在风险,尝试调整运营策略,包括提前在本地备货,或是加大对美国以外市场的投入,但这些策略实施需要更长时间和资金,对于中小卖家来说困难不小。
2. 寒意笼罩的外贸工厂
如果B2C卖家影响尚需观察,B2B卖家却已感受到关税新政带来的寒意。
泉州一家外贸企业透露,今年过完年,整体状态变得冷清,面对特朗普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客户开始变得犹豫不决。此次关税幅度超出预期,可能严重影响生意,“美国是主要出口市场,关税提高必然带来成本压力。”
该负责人表示,之前有客户要求降价20%,但无法满足。“生产商品的利润率是30%,降低20%会让大部分利润消失,工厂难以经营。”
有物流商表示,此次关税新政对B2B影响最大,许多工厂订单被取消。在关税措施发布当晚,有人开始退订舱位,初步统计退舱超过一半。
“过去一两年,人民币相对疲软,对出口商来说本是机会,如今关税一来,使他们承受巨大压力。”
几年前中美贸易摩擦初起时,部分供应链转移至东南亚如越南、柬埔寨等地,成为热议话题,部分企业也付诸行动。
一位浙江外贸老板透露,近两年,美国动荡的政治局势,让部分企业考虑将生产转移至东南亚或墨西哥,以规避关税。自特朗普对从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以来,许多中国公司在越南、柬埔寨等国建设工业园区,将其零部件从中国进口后组装成品,并运往美国。
然而,美国的无差别加征关税也增加了产业转移的不确定性。一位在越南从事医疗器械业务的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本计划在当地建厂,现在要搁置了。特朗普此前已对墨西哥征收额外关税,并宣布对中国在东南亚的伙伴国也征收高达49%的关税。
“这是在针对性封堵中国进入美国市场的后门,”一篇报道指出,结果是来自中国的进口成本将永久性提高。
林敏的团队则原计划将货物先发往越南,再更换产地标签出口美国,虽然物流周期延长,成本增加,但订单仍比直接缴税要划算。然而美国海关新规的严查让这一计划变得复杂,若被判定原产地欺诈,批次货物将被扣,甚至面临诉讼。卖家刘洋的“LED化妆镜”曾被归类为“家用电器”而需缴费,经历争议后被迫缴纳罚款,并增加了报关成本。
在全方位压力下,中国的传统出口路径变得越来越难走通。
3. 风波之下,企业面临大考
如此压力下,中国卖家何去何从?
在2月份免税政策暂缓期间,有业内人士表示,免税政策取消后,直邮模式将逐步被海外仓模式替代。依赖小额包裹直邮的卖家可能转向海外仓备货,以规避单件关税。虽然需承担更高的库存风险和资金压力,但海外仓通过前置备货规避小包征税,实现本地发货,显著降低单件商品关税和物流成本,提升配送时效。同时,批量清关模式可优化供应链合规性,缓解海关压力。
海外仓作为卖家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正在迎来新一轮的热潮。有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美国海外仓规模将同比增长45%。
一些商家表示,相关政策落地后依然会坚持布局美国市场,但将优化供应链,“消费者的付费,整个链条中的各方利益都会重新分配。”这位商家认为之前靠低价铺货的业务模式在美国可能难以持续,因此在两年前开始改变,转向多渠道发展。
一些企业则选择通过政策优待来应对危机。林峰的工厂利用RCEP协议的关税减免,将原材料从中国送往泰国工厂,成品销往东盟等国家,成功规避美国市场。
如今,中国企业逐渐减弱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一位纺织商将35%产能转向中东市场定制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平台也在逐步弱化美国市场依赖,部分转移到欧洲和亚洲市场,开启新一轮的海外转移。
风波之下,部分企业态度仍较为稳定,但也有企业主意识到市场选择多样性,必须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判断。
毫无疑问,美国关税新政如同一场风暴,重塑了全球贸易体系,也影响着中国外贸行业的传统模式。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不确定性不断增加,无奈的表态也开始出现。
就在不久前,美国宣布将关税提升至145%,“形势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