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澳洲时候,从消费者的层面感受到澳洲零售业的整体服务较好,日常的购物如果对商品有什么不满意的,无条件退换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商家的运营成本压力就比较大。因此国内生产上提供的产品最终使用者是普通消费者的话,基本的质量要求必须满足,成本要压缩压缩再压缩,土澳对日用品的外包装并不是很在意,这方面可以酌情裁剪。此类产品最大的客户都是各种连锁品牌超市:
Ø Coles、Woolworth:日用品超市,偏重日常的饮食类;
Ø Bunnings:工具超市,小到螺丝钉,大到装修盖房的工具和配件;
Ø Kmart、BigW:日用品超市,从衣服、玩具、DVD到厨房厕所用具;
Ø JibiHifi:影碟、游戏、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连锁;
Ø GoodGuys:冰箱、洗衣机、煤气灶等等家电类产品连锁;
Ø Harvey Norman、Amart:家具连锁超市,Harvey Norman也有各类家电;
Ø David Jones、Myer:各类百货,David Jones相对高端一些;
Ø Harris Scarfe:偏向厨房用品的连锁;
Ø Costco:大型仓储超市,产品质量很好,性价比高。
以上是偏向日常生活百货类连锁,针对不同领域。如果国内产品能够进入,渠道会迅速铺开。但是可能存在账期长,利润率低的情况,但总的来说,能进还是进的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从澳洲的具体人口分布来说,澳洲面积769万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六,仅次于巴西。人口2500多万,略高于上海。。。真的是地广人稀啊。附上澳洲地图和首府城市(红点),你看稀不稀?
虽然悉尼墨尔本两个城市人口超过500万。但是从整个Metro地区的房屋结构来看,离开CBD,基本就没有什么高楼了,大部分居住区都是独栋平房。从人口密度来看,决定了单位面积所覆盖的用户数是很少的。打个比方,国内一个小区可以养活2-3个便利店、2-3个水果店,各类小吃店若干。同样的面积,在澳洲估计也就几十户人家,小生意所能辐射的步行覆盖面积,没有足够的用户支撑。超过了步行范围,车程10分钟以内,必然有相应的大型超市Coles、Woolworth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大型连锁是零售型产品接触终端用户的最佳渠道(对生产商未必是利润率最高)。
要特别说明的是,大型连锁对于零售行业中的无需后端服务的产品是比较好的。但是如果是需要后端安装的产品,易安装性,易维护性是提升产品口碑,客户满意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无他,澳洲的人工成本太高,最低时薪19.49澳币,全球第一。所以Bunnings这种工具超市会像家乐福一样的生活超市遍地开花,因为人们更倾向于DIY方式降低服务费用支出。如果产品需要较复杂的安装,甚至必须指定专业人士安装,则用户必须承担相当高的服务费用,这些都是要核算进入用户的成本中。因此,外贸产品进入澳洲市场前,不能以中东、东南亚等人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和国家的产品策略和销售策略照搬。曾经有款在中东大火的家具品牌在澳洲举步维艰,因为澳洲请一个工人的费用可能是中东三个人的费用,服务成本过高限制了产品的拓展。
敲黑板,人口密度低,最低时薪高是澳洲市场在需求侧和供给侧的两大特点,服务性行业进入澳洲需要锻造效率更高的运营团队,需要售后服务的产品需要持续易安装,易维护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