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全球经济因意外的关税大战而动荡不安。
4月2日,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34%的“对等关税”,再叠加之前因芬太尼问题加征的20%的关税,使得美国对华新加征的税率达到54%。
4月8日,美国将中国输美商品的“对等关税”税率从34%提升至84%。
4月9日,税率再次上升至125%。这场关税战的波及范围不仅仅限于传统的消费电子和家具领域,还包括了众多新兴的中国制造品类,投资者及行业参与者之间的讨论迅速升温。对于依赖中国制造并以北美为主战场的跨境企业来说,这到底是“至暗时刻”,还是新的产业机会窗口?
本文通过对数位在一级市场活跃的投资人的访谈,试图重现行业震荡下的真实情感与看法。
悲观者的情绪多源自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在这场由特朗普主导的关税加征措施发布后,多数投资人的项目都处于待定状态,整体情绪复杂且敏感。许多投资人对此的反应显著带有“体感”,因为这并非简易的政策文件,而是直接影响到了活跃的跨境市场。
悲观派的共同担忧不是税率本身,而是背后的不确定性以及没有缓冲空间的现实。在他们看来,此次关税影响到的无论是品牌还是普通卖家都难以避免。
在众多反馈中,来自某HK投资人的话尤为明显:“我们投资的一家早期企业,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美国,产品又大又重,几乎无法转移产地,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情况基本无解。”
中性观望者则认为这场冲击虽然短期内影响大,但并非结构性毁灭。一些长期关注跨境出口并已有部分海外布局的投资者表示,当前是短期震动,未来仍未见绝望。
乐观者则视此次为新洗牌的机会,一些拥有较强海外经验的投资人相信,整体出口额不会大幅波动,转口贸易等策略依然可行。
总结来看,此次关税冲击对于企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毛利低的企业在此次危机中显得更为脆弱,而有海外布局的公司则更能应对这场冲击。
投资人在这轮关税震荡中对出海的关注,已从单一的套利逻辑转向更深层次的产业组织和全球配置思考。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投资人将需更加关注企业的全球应变能力与抗压能力。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