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PP使用者为首,攻占低头族族群的心
在Instagram使用者中,鲜少有人使用电脑版。除了界面操作反而没那么容易外,手机APP清楚明了的“限时动态、贴文、个人页面”操作界面也让人相当好上手,不会让人有“一定要用电脑版、电脑版有比较多完善功能”的想法。
2、限时动态的成功
Instagram领先Facebook,于2006年率先推出限时动态的功能。不但大受欢迎,更造就了人人皆问“你今天发 Instagram 限时动态(Stories )了吗?”的现象。
3、互动的亲密性
这点与Instagram发达的限时动态必定脱不了关系。回想一下,当你看见一排限时,会选择一个一个点、还是先点自己熟悉亲近朋友的限动?当我们点进熟悉朋友的限动,再传个讯息或表情符号回复,除了能制造彼此的亲密感、更让距离不成问题,拉近我们心与心的距离。
4、多样性的界面
有Instagram帐号的你,是否尝试过美化自己的个人档案页面?或开始在意起自己Instagram精选动态的首图、与发文时照片有没有加上好看滤镜?
因应此趋势,许多图文插画家开始会时不时提供一些能美化精选动态的超好看素材给大家,让拥有Instagram帐号的你,也可以替自己打造完美“风格”!
5、私人化空间
由于Instagram可以选择将帐号设定为“公开”或“非公开”,因此许多人会选择使用“非公开”帐号,并同时创立多个“分身”。一个用来追踪自己喜欢的“明星帐号”、一个用来“写日记”、一个专门用来看购物网拍等。如此弹性的私人化空间,除了提高人们与Instagram的黏着度,更造就了许多“小帐现像”(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很多个Instagram帐号)。
有趣的是,2021年2月Instagram在新功能上线、软体更新后,曾有让不少人的小帐分身可能会“现形”的惨况。虽然最后证实为虚惊一场,但当时还是被许多新闻媒体广为报导,也变向解释了Instagram在新时代社群媒体盛行下,能保有一片天的缘故(大家都渴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6、“Instagramability”特性
Instagramability意即可以拍照打卡上传到社群的特性,更造就了所谓“网美打卡景点圣地”。好比之前的苗栗“心型公路”、阳明山“烂醉仙境”、信义区“GumGum Green Garden Good”纷纷引来打卡热潮,看到大家的梦幻美照,让人想不去都难!